甜蜜的事业
王杖子村距朝阳市区8公里,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贫困村。王守会是土生土长的王杖子人,生于七十年代,看着父老乡亲的苦日子,他很早就立志用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王守会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生意人。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他毕业后就回村随父亲创业经商。2012年他在村里成立了德圣水泥砌块砖厂,经过不懈努力,他的砖厂办得有声有色,经济效益可观。但王守会的梦想并不是自己挣多少钱,给子孙后代挣下多大的家业,而是要用自己的经营之道带动全村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所以,最终他毅然放弃了水泥砌块砖厂的经营,选择了去村里工作。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一种无私的付出与奉献!首先,村里没有资金,而破旧的办公环境及村容村貌都亟待改造和完善,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安上了水泵,清理整治村内垃圾,修了多出来未在规划内的路面。又对村委会办公楼的办公环境进行了改造,改造了整个办公楼的卫生设施,维修了取暖设施。就这样,只要村里在资金上为难着窄的时候,他都慷慨解囊,且无怨无悔。这些年,积累下来,他为村里垫付的资金竟多达十几万。而且,他整个人也成了纯粹的“公家人”,一天起早贪晚地忙碌在村里,家里的大事小情,他都无暇顾及。说到家里人给与他的支持和理解时,我看到了他眼神和表情里流露出的愧疚与感激。
前些年,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下达,也让王杖子村里的带头人立刻行动起,他们依托国家脱贫致富的好政策,积极寻求一条发家致富的可行之路,早在1995年,他们就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了万亩大扁杏,这些杏树长大结果后,确实让王杖子村的老百姓有了一定收入。王杖子村也被人们称为朝阳的“杏花村”。可如今,十几年过去后,这些杏树已开始老化,果实结得越来越少,已没法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打项目。王杖子山多地少,干旱少雨,而老百姓祖祖辈辈又都是靠种地为生。怎么样才能让父老乡亲脱贫,过上富裕的日子,成了摆在王守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王守会是个有理想、务实能干,睿智进取的年轻人,他坚信: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有自己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再难的事也会迎刃而解的。他接任村主任后,首先以“抓党建促脱贫”。用“党建+”做统筹,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王杖子村党总支共有党员100名,下设三个党支部。王守会创建了以“党支部+经济实体+农户+贫困户”新型模式,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朝阳市双塔区慧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有了以土地为股份的合作社后,接下来的要务就是寻求一种让土地产生更高经济效益的种植项目。王守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睿智务实的管理人才,他自主创业办砖厂的那些年,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更练就了创业的胆识、才干及经营管理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视野开阔,敢闯敢拼。而为了让全村的百姓早日脱贫,他主动放弃自己的企业经营,回来带领大家创业,这更是胆识和胸怀。
首先,王守会凭着多年生意场上积累的人脉,联系到山东农科院,经多方考察,最终他选定了蜜薯这个适合辽西栽种的地瓜品种。
说起蜜薯种植项目遇到的最大难题时。他说,还是村民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因为村民的地不多,而且祖祖辈辈都以种高粱、玉米或谷子这类杂粮为主,改种别的他们心里没谱,所以很多村民不愿入股。但王守会心里有谱,首先辽西的土壤、日照时间、温差、干旱少雨的气候等特殊的自然条件都最适合红薯种植,其次有专家的技术支持及政府等各方的资金支持,这些都让王守会信心十足。而适宜的种植条件、省内外专家的技术援助、脱贫攻坚的系列政策支持等也确实为王守会的蜜薯种植业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契机。
蜜薯就是红薯也叫地瓜,原产山东烟台,富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具有抑制血糖、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王守会说,我们的红薯全身都是宝!所以他要下大力气将这宝贝打造成辽西知名的品牌。他要打造辽西最大的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储藏保鲜库、深加工基地及养殖一条龙的产业基地。而且,经过努力,这些项目已经有了一些规模。
种植蜜薯的这几年,王守会起早贪晚地奔波操劳着,他曾六次去山东烟台考察,回来后,开始试种,从开始的20亩到100亩,再到500亩,直到2020年的1000亩,他小心翼翼地朝前走着,经过悉心大胆的尝试,如今,终于掌握了蜜薯从制种到田间管理的全套技术。现在他们村生产的蜜薯采取订单种植。机械化生产,亩产可达到3000公斤。去年他们村种植的500亩蜜薯大获丰收,除去制种面积以外,他们以平均每公斤4元的价格劲销蜜薯60万公斤,仅贫困户分红就拿出了7万元。
当年,王守会在村里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式种植蜜薯。同年,他又成立了双塔区王杖子食品厂,主营王杖子品牌蜜薯,通过深加工将蜜薯做成薯干、薯片、粉丝等。这样,就从单一的种植发展到了现在的集有机种植、仓储、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王守会积极与各大经销商、销售商联系,并签订了长期的购买合同。他的经营理念是“绿色种植,低价保真,物美价廉,童叟无欺,专注提倡绿色种植,让每个消费者都吃上放心产品”。这样的经营理念也让他们的产品成了消费者的放心食品,成了畅销货,极受消费者青睐。包括上海、济南、张武等地的客商都来王杖子进购红薯。同样,王杖子的蜜薯参展沈阳、大连、北京等农产品展销会,也倍受关注和欢迎。
这些年,为了使王杖子村尽快脱贫,王守会与乡亲们携手并进,用一份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坚守,诠释着作为村主任的责任与担当。他有担当,讲原则,为了不让村民利益受损,在流转土地时当勘测亩数与农户出现分歧时他坚持原则;当扶贫款未到户,而该给村民们分红时,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做生意积累下的资金先拿出来给村民分红,替政府给困难户分忧解难。红薯栽植的时候,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接工人来干活。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准备第二天的秧苗。他很辛苦,虽然贪黑起早成了家常便饭,但看到蒸蒸日上的蜜薯事业,他的心里比蜜薯还甜。
如今,王守会带领广大农户成立了“朝阳市双塔区慧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他任理事长。 2019年,慧农合作社注册了“王杖子”与“慕容”红薯商标。又引进新品种红薯7个,如烟薯25、济薯26、红瑶、龙薯9、西瓜红等,种植面积达500亩,产量达75万公斤,带动建档立卡户110户284人共同致富。
目前,在省内外专家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下,慧农合作社已掌握了国内先进的红薯种薯育苗技术。2020年合作社又在桃花吐的荒地村流转土地500亩进行蜜薯种植,这样,王杖子的蜜薯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同时,他们又新建了3500立方米的储存库一座。2020年带动建档立卡户162户335人,共计带动236户500人。六月初,我有幸在王守会的朋友圈看到了他们备薯秧及栽植现场的视频和图片,感觉神秘而壮观:两台拖拉机在平坦辽阔的田野里不停地往返铺膜,拖拉机走过的地方就划出了一道道绚丽笔直的彩线。十几位女工有条不紊地把一棵棵蜜薯秧苗插入泥土,那若干彩线上就仿佛插上了一束束碧绿鲜活的花束,远远望去,大地丰盈有致,像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卷,很养眼。
提到今年又增加的500亩种植面积时,王守会感激地说:是第一书记和包扶我们村的区纪委监委帮我们协调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筹划建设两个冷藏库上,纪监委帮助合作社协调解决了资金这个最大难题。我们村红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王守会说,他们的下一步的产业就是在扩大蜜薯种植的同时,发展养殖项目,即利用红薯秧作饲料养殖高端肉羊项目,形成产业一条龙。他们做的这些项目不仅让贫困户脱了贫,也让村里许多劳动力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他们除了合作社里的分红,还可以在社里干些其它活,挣一份工资。王守会还打算让那些不愿入股的村民自己种植蜜薯,他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应该说,王守会的蜜薯种植项目为王杖子村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条宽阔的大路,短短两年,他的蜜薯种植产业就让许多人尝到了甜头,成了名副其实的甜蜜事业。而王守会正带领乡亲们阔步走在甜蜜事业的大路上,富裕、幸福、甜蜜的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
抗疫战线上的排头兵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多数人居家隔离的同时,许多相关部门的人们却要在第一时间冲锋陷阵,作为王杖子村主任的王守会也成了这场战役的一名排头兵,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立刻冲上了第一线。他在第一时间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大家认真细致地做好入户排查外地返乡人员工作。
春节期间,他放弃休息,把湖北以及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做为重点防控对象,进行居家隔离。他们登记排查,在最短时间内共排查777户3075人。并加大宣传力度,给村民讲解疫情的防护防控知识,动员取消一切聚餐、聚会,不拜年,不聚集。疫情当前,防控物资不足,他便自费购买防疫物品,共购得体温计10个、口罩300个、消毒液8瓶。
他每天上岗时都对进村的每个路口进行登记检查,对外省返乡人员做到每日排查上报信息。对那些思想有波动的群众,苦口婆心地开导劝说,耐心引导大家正确面对,让群众做到不恐慌的同时还要引起重视。对外省返乡的隔离人员进行体温定时监测,其中有一例国外返乡人员回来时,他不顾疫情的风险,连夜去高铁站接其到家,安排隔离,发放口罩和消毒用品,同时安排人员对其监测体温,并及时将结果上报给有关部门。他带领工作人员劝阻关闭了8家棋牌室,取缔了多次大型红白喜事聚会。志愿者团队在村里做宣传活动,随时劝解路边聚集人员,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王守会还购买了生石灰,对村内垃圾点及重点场所进行消毒。将购买的口罩和防疫物资发放给贫困户及村里的老年人,并给他们讲解防护知识。他们还积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村民对疫区进行捐款、捐物,并将捐赠的款项和物资及时上交到相关部门。在复产复工的关键时刻,在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加大加强的情况下,王守会始终保持战斗状态,严格规范企业复工,做到了防控、生产两不误。
在此期间,王守会的叔父因病去世,正月初六烧节日,他忍住悲痛,给家人和亲戚讲解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操办聚餐的危害性,劝诫家人做到简办,不聚餐,不聚会。然后便毅然返回防控一线,投入到了全村的疫情防控中。
就这样,从疫情防控伊始,王守会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他说:“我不仅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更要当好排头兵,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我必须先上!” 因此,他既是大公无私的指挥员,又是英勇无畏的战斗员。
尾声
采访结束后,王守会送我到楼下,看到院子里一个老奶奶正在带着孙子玩耍,就信心十足地对我说,他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在村里建一所村民自己的幼儿园,他要让村里学龄前的儿童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开启智慧中快乐幸福地成长。
说这话时,下午的阳光映照着他干练的身躯,他站在村部楼口的石阶上,像一根柱子,顶天立地的感觉!
回来后,我反复收听和他的谈话录音,仔细翻阅他弃商从政的经历,还有他为王杖子村民打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福祉,心里蓦地想起一句话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啊,王守会主任这个中国行政级别最小的官,却干了一件让乡亲幸福,让村庄脱贫致富这样翻天覆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