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一个美丽乡村——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民施全友家的小屋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相继发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到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制。以“精准扶贫”为标示的新式扶贫开发在全国逐渐开展和实施起来。
空间转换到2013年4月,在辽宁省双塔区桃花吐镇小桃花吐村,一个名叫刘志强的80后小伙子,成为这座辽西贫困小山村的当家人。
桃花吐,原为蒙古语“托和多”的汉语译文。可隐藏在诗意名字背后的,是小桃花吐村(以下简称小桃村)2016年前还未能摘掉市级贫困村的现实困境。
刘志强刚刚当选为村主任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赶上了“精准扶贫”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任务,小桃村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这个年轻的80后小伙子身上,有替他捏把汗的,有为他出谋划策的,更多人持观望的态度,等着瞧这个年轻后生会闹出怎样的动静。
小桃村共有2个自然屯,5个村民小组,336户人家,共1326口人。经精准识别,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20人(享受政策16户29人;不享受政策49户91人)。村里的贫困人口中,大多是老人、妇女或有劳动力但缺乏技能、缺乏资金的部分青壮年。作为一名党员,刘志强敏锐地感觉到,党中央这次在全国开展的“精准扶贫”是要彻底剪断农村贫困人口的“穷根”,而绝不会再允许出现扶贫工作年年有,贫困人口年年在的形式主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80后年轻人的“闯”劲儿在这个历史瞬间被完全激发了出来。刘志强决定,以发展村办企业为突破口,为父老乡亲谋福利,为贫困人口寻依托。
万事开头难,2013年的小桃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唯一的集体经济收入就是拆迁占地收益。为了解决创办企业资金问题,刘志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资金不足,咱就攒,咱就自筹。”从2013年上任到2015年的两年间,他想尽办法节约村里支出,“攒点儿是点儿”是他当时最实在的想法。筹备资金的同时,刘志强心里另一把算盘始终未停,那就是选项立项。带领村民脱贫是刘志强致力于创建村办企业的初衷,他在考虑选项的时候,更多倾向于选择从农民角度出发,适合大多数人群从事的养殖业,这样就会在无形中为村里贫困的弱势群体提供长远脱贫的载体。经过多方实地考察、观摩,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大众口味、市场稳定、饲养竞争较小的肉驴育肥项目上。中国自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驴肉因具有补血、益气、补虚等保健功能,近年来愈加受到大众追捧,而驴皮不仅可以制革,更是名贵中药“阿胶”的原料,刘志强瞄准了肉驴育肥这块市场。此外,他心里还装着村里另外一部分有劳动力但缺乏技能、缺乏资金的青壮年贫困人口,他打算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再召集村里留守的青壮年,对其进行一定的建筑技能培训,组建起一支小型施工队伍,对外承包工程,这样不但能够帮助集体增收,又能够彻底解决村里青壮年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2015年至2016年,小桃村通过集体出资和自筹出资,先后投资40余万元,成立了嘉业牧业专业合作社和施工队,刘志强酝酿了两年的村办企业终于落地成真。
2016年对于小桃村人来说是扬眉吐气的一年,对于刚刚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志强来说更是三年奋斗终见成效的见证之年。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嘉业牧业合作社运营当中创新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专业进行肉驴育肥。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销路顺畅,合作社当年就盈利5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412.8元,次年返还贫困户本金每人1376元全部到位。此外,60多人的小桃村施工队主要承揽小型建筑等工程年收入近2万元;铲车、翻斗车承揽土石方工程年收入8万元;水泥罐车年收入保底9万元,其他收入在11万元左右,集体经济收入保底30万元。这一年,小桃村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65户贫困户共120人全部脱贫,小桃村销号市级贫困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工作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在2020年将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扶贫的新策略,其中还特别指出要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的民生难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由党的政策引航,朝阳市双塔区政府开始加大助力乡村脱贫致富的力度,分派双塔区政府办、双塔区财政局两个单位对小桃村进行定点帮扶,并于2018年5月从双塔区财政局下派优秀党员干部李广伟同志到小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村里各项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刘志强感到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身上的干劲儿也更足了,他开始带领小桃村人向着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快速前进。
2013年至2014年,为促进本村文化建设,满足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文化宣传等精神需求,小桃村自筹资金修建两座综合文化广场共3000平方米;2013年至2019年,政府逐年投资实施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改造公路危桥工程,小桃村户与户之间全部通上水泥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2013年至2020年,小桃村利用扶贫资金,改造D级危房9户、C级危房2户;2015年、2019年,为保证村治安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小桃村分两批,累计投资近180万元,在全村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218个,路灯197盏,为各户村民安装网络电视、电话200余台,实现了宽带、手机小号、座机小号互打免费,建成了双塔区第一个远程监控信息村;2017年,小桃村进行环境整治工程,投入专项资金2万元用于垃圾投放点的整修改造;2018年,上级财政拨款10万元修建排水渠,专门解决小桃村雨水倒灌入户问题;2019年,小桃村利用扶贫资金,建成13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缓解了村民小病就医的困难。同年,经刘志强各方协调,积极争取到辽宁省民政局25万元建设资金,加上村里的自筹资金,一座56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部建成使用。
集体有钱,村民受益。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如今的小桃村不但实现了贫困发生率为零,而且一部分小桃村人也逐渐开始从单纯的农业耕种走向技术就业岗位。在刘志强及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安排精准贫困户公益岗7人,残疾人就业12人,正常劳动力就业48人(其中精准贫困户9人)。为了让村民们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小桃村在民生服务方面采取了人性化管理。首先在医疗保障方面,村集体每年出资30至40万元左右承担农户应自缴的新农合保险缴费,每年可为每名农户节省180至280元左右。其次,村里每年都要从集体收入中出资,为每名农户购送一桶葵花籽油,这礼虽轻,情意重。此外,为实现稳定脱贫,小桃村建档立卡户两个产业项目正在落实,结合贫困户自身情况,确定养殖12户(羊、猪、鸭),种植1户,其余(脱贫享受政策8户和脱贫不享受政策44户)代工代养,纳入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原有3户老弱贫困户纳入村劳动服务有限公司,落实代工代养项目,由村企业兜底,达到保收、增收。
铁汉也柔情。刘志强每天忙着小桃村致富发展的大事,心中却始终不忘村里弱势贫困户家里的小情,今年33岁的残疾小伙儿王亚峰就是其中之一。王亚峰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母亲早亡,父亲离家出走,由叔叔将他抚养成人。残疾的躯体加上不幸的童年,使得王亚峰从小就自卑自闭。刘志强在上任之初就了解到王亚峰的情况,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心想把他从困境中拉出来,帮助他走向自强自立的新生活。王亚峰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刘志强就像哥哥一样从生活小事入手处处关心、关照他,刻意增加与他接触的机会,利用见面时唠家常的方式了解王亚峰的内心世界,刘志强还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好,只要是王亚峰的事情,不管谁碰到都要帮上一把,大家一起跟他多沟通、多交流,给这个孤独的孩子做依靠。
刘志强心里清楚,随着王亚峰年龄渐长,单纯从生活上、心理上帮扶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王亚峰最需要的是学会自食其力的技能,找到一份能够供养自己的工作。为此,刘志强开始利用身边的资源,为王亚峰寻求出路。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金达集团同意招收王亚峰。刘志强继续在后方给这个小老弟鼓劲、加油,帮助他适应入职后的全新生活,更快地融入社会。刘志强兄长般的付出没有白费,王亚峰也是个知情知义的孩子,经过多年相处,他的内心对刘志强和小桃村的村干部们充满了感恩,不善言辞的他用自己的坚强和勤奋作为回报,认认真真学技术、踏踏实实干工作,2017年因工作出色而晋升到金达钼业管理岗位,目前还兼任小桃村残联工作。王亚峰的工作稳定了,可刘志强心里还牵挂着他的终身大事,他对王亚峰的婚姻也有着兄长一般的期待,希望能为这个从小孤苦伶仃的小老弟找到一个知冷知热、持家能干的贴心人。
回想起扶贫路上的艰辛,刘志强心里五味杂陈,平日里的压力和难处,他只有和村干部们一起默默承受。
在精准扶贫申请阶段,村民们都“抢”着想当贫困户,这是之前扶贫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留下的“后遗症”,个别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心理,也影响到周围其他村民。这种明显的“占便宜”心理,给定贫工作带来困难。于是给谁定贫成了矛盾的中心,说情的、打癞的,骂人的,各种人物轮番登场,比起物质上的脱贫,刘志强和村干部们感觉更难做的是帮助村民们在思想上“脱贫”。于是给老百姓宣传、解释精准扶贫政策成了精准识别阶段做得最多的工作。由于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有限,对扶贫政策的理解还停留在“等靠要”的层面上,刘志强和村干部们就通过各种手段做宣传,把新时代精准识别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老百姓听,一遍解释不通就再来二遍,直到得到理解认同为止。此外,村里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把握精准识别贫困标准,到户调查了解实际家庭状况,认真履行精准识别“两公示一公告”的操作规程,使得原本棘手的定贫工作由开始的矛盾重重、磕磕绊绊最终达到实至名归。
在扶贫工作中,刘志强和村干部们还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难让人理解的状况。比如在国家针对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而进行的危房改造政策执行过程中,就有极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思想”作梗,宁愿守着自己岌岌可危的小破屋过日子,也不愿意享受政府出资出力建房的好政策。面对这样的“钉子户”,刘志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没少到户做工作,从保证自身安全到提高生活质量等各个角度入手耐心做动员,可就是任你怎么劝,当事人都不为所动,坚持不搬家、不改造。无奈之下的刘志强又多了一块心病,那就是危房户的安全问题,每到雨雪天气他总要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嘱咐村干部及时将危房户转移到其他安全的住房里,避免发生危险。
扶贫工作的另一难点是,还有少部分贫困户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不足,有很强的依赖性,总担心在脱贫后离开扶持就会返贫,甚至不相信脱贫后扶持政策会保持不变,总是在一次次等待中失去发展机会,在一次次犹豫中错失致富良机。
诸如此类的问题,依然是系在刘志强心头的一个结,他意识到眼前的成绩和困难都是现实的也是暂时的,小桃村从脱贫走向真正致富的小康之路既远且长,既有的成绩终将成为过去,眼前的困难终将得到解决,新的任务和问题会随时横亘面前。
2019年朝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161”重点工程,这是朝阳结合实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朝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抉择。年轻的刘志强干事有冲劲儿的优势再一次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他继续带领小桃村趁势而发、砥砺前行。
2019年,为助力朝阳市“161”重点工程计划,经刘志强及小桃村“两委”班子积极运作协调,按时完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达集团、新都黄金等企业入驻本地园区的征地任务,累计征占土地2700余亩,不但村民从中得到收益,村集体也同时受益匪浅。同年占地877.92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飞地经济招商项目“朝阳市前宇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入驻小桃村规划园区,主要项目为加工塑料制品,生产医用塑料桶,该公司引进国内先进大型吹塑机6台,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税收180万元。还是在这一年,小桃村在原有村属企业基础上成立劳动服务有限公司,经营工程车辆租赁、土石方服务、普通物货运输等项目,目前拥有翻斗车两台,铲车一台,水泥罐车一台;2020年,小桃村计划自筹资金200万元成立“朝阳福众太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预计于2021年正式投产,利用村集体自有土地17亩布设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等专业设备,该项目运营后,太阳能发电量除满足小桃村自用外,剩余电能卖入国家电网并网供应社会。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受益20年,年收益可达到12%—13%。截止到目前为止,小桃村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名列第一。
天道酬勤。刘志强的一路奋斗,不仅得到了小桃村人的支持和拥护,更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几年来,他相继荣获了2016年双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双塔区“优秀政协委员”称号;2018年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朝阳好人最美人物”称号;2018年双塔区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双塔区委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年轻的刘志强并没有安于现状、迷失方向,对于小桃村的未来发展,肩挑双职的他心中有着长远打算和明确设想:一、稳定脱贫成果,铺垫致富之路。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采取“低保兜底”方式解决老人、妇女、弱、残问题;继续扶持已脱贫户“再走一程”,因户而异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致富门路,提供致富支持,保证脱贫户奔小康、不返贫。二、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村办企业“朝阳市双塔区小桃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做稳筹建中的村办企业“朝阳福众太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力争村集体年收入达到逐年递增10%,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10000元。三、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朝阳市“161”重点工程,争取更好为双塔区、燕都新区服务“161”建设助力。四、下力气、投资金进行环境治理,从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入手改善村容村貌,为村民打造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将小桃村建成“绿水青山”式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小桃村作为中国无数走过贫穷,走向富裕的村庄之一,在一步步的蜕变中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变迁。
时势造英雄,刘志强说:“做为80后的年轻人,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历史使命,也提供给我们这一代人奉献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现在小桃村脱贫攻坚的答卷虽然完成了,可致富奔小康的路还长,未来我还会一如既往紧跟党中央政策步伐,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小桃村人抓机遇、拼实干,让我的父老乡亲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是一个与祖国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发出的心声,这是一个不甘于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新生代农民发出的心声。这声音是奏响时代乐章的一个音符,更彰显了一个80后担当者的风采。
脱贫梦、小康梦、强国梦……共同筑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在中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最后一年,千千万万个像刘志强一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造梦人正奔跑在向着梦想冲刺的路上。而这条路上,也应该有你,有我,有更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