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寿光市的一个小农村,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寿光的小延安,之所以得来这个名字是因为就是这个小农村为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二十多位烈士,所以这里一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清明节给烈士们敬献花圈。在我上小学时,一直有一件事让我困惑很久,那就是每到清明节,学校组织去给烈士敬献花圈的时候,从一年级开始就是我和我姑家孩子两个人,一直到五年级,年年如此,明明四五年级的大孩子都参加,为什么每次单单选我们两个人呢?直到四年级清明过后,我在我二爷爷家玩的时候,看到墙上太爷爷的挂像,那是唯一留下的一张照片,问起来了太爷爷的故事,我才知道这位烈士是我的太爷爷--张立训。
我的太爷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还能双手同时写字,因成绩优异,考入山东大学堂也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在上学期间接受了进步思想,怀揣着一颗救国救民的雄心,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回到家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进犯山东,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1937年10月12日,日军打过黄河,山东大片国土沦陷。1937年12月29日,在党的领导下,寿光牛头镇爆发了抗日武装起义!我的太爷爷,从此跟随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转战南北。在挺进鲁中沂蒙山区,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从1938年开始历任团政委等职务,到1942年,已经担任八路军鲁中军分区直属团政治处主任。
1942年秋冬时节,日本鬼子对我太爷爷所在鲁中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正值山东省委在此开会,由于叛徒出卖,省委领导陷入敌军的包围。而负责保卫任务的就是我太爷爷所在直属团。为了掩护党政机关突围,直属团与日寇在沂水对崮山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激战…敌人一次次被打退,又一次次疯狂反扑,机枪、重炮、毒瓦斯弹轮番轰炸,从上午10点钟到天黑,直属团指战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着日军的前行,团长刘毓泉、政委王瑞还有几十名战士相继壮烈牺牲,太爷爷腹部被弹片击中,血流不止,可他勒紧皮带继续战斗……等确认军区机关安全转移,准备撤退的时候,他已经再也没有了气力,战士们背着他转移了十几里路,可是听着身后敌人越来越近的枪声和叫喊声,他大声的命令:“不要管我!你们快撤!你们快撤啊!”可此刻战士们此刻拒绝服从他的命令。万般无奈之下,太爷爷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在后来的某一天,一位战士来到我家,把太爷爷牺牲的消息和一张写有埋葬地点的字条交给了太奶奶。太奶奶本意把太爷爷的遗体拉回家乡,让他叶落归根,可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小脚女人还要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等到战事平息,一家人却再也找不到那张字条了。
此后的许多年,太奶奶常常会在梦里见到太爷爷,从硝烟弥漫中走来,带着满身的血污对自己说:“我想你和孩子们,可是,可是我回不了家啊……”每每带着泪水中哭醒,太奶奶都让家人继续去找,为此哪怕都让我爷爷走了几百里路去找以前太爷爷的警卫员当时已经是某地级市的市长求帮忙。然而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找到眼睛花了、头发白了,却始终没有亲人的消息。岁月没有磨灭太奶奶的执着与挂念。日渐年迈的太奶奶说,活着不能找到丈夫,百年以后也要在一起。直到1982年,79岁的太奶奶带着终生遗憾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按照她的遗愿,在她的旁边留下了一个位置……。
2014年10月1日,我的二爷爷已经81岁了,在搬家途中偶然在一本字帖里发现了那张泛黄的字条:沂北县府葛庄区,青州-临朐县-辛寨-大关-小关-沭水-松峯头。随后,我叔叔来到我家跟我爸说起这个事,想组织再去寻找。当时恰巧十一我返回家中,于是我按照字条上的内容在网上最终搜索出了地址,以及对崮山战役的介绍,其中里面就有张圣符三个字,这也解开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搜寻张立训毫无音讯的原因,太爷爷参军后一直用的是自己的字,姓张名立训字圣符,一切谜团全部解开。最终我们循着字条上的线路,终于在沂水县北松峯村的山坡上找到了两座无名烈士的坟墓…
时隔72年以后,太爷爷的遗骸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腹部有一块10公分左右的弹片(那是他在战斗中被敌人炸伤的弹片)、头骨有一颗3公分子弹(那是他为了不拖累战友,向自己射出的子弹),还有曾经装在口袋里的两枚铜板(那是一名八路军团级干部的全部家当)……
漂泊他乡72年之后,太爷爷的英魂终于回归故里,叶落归根!阴阳两隔72年之后,太爷爷太奶奶一对患难夫妻终于合葬一处,再不分离!
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
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本文引用了马永安先生根据我们口述的事实为太爷爷创作了《归来》一文中的部分内容,只为纪念,不为商用,感谢马永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