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事记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荣获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授予“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称号
荣获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授予“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称号
【2020-12-30 来源:本溪县委宣传部】

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位于县域南部,东与碱厂镇接壤,东南与凤城市赛马镇毗连,南与草河城镇为邻,西与南芬区思山岭乡交界,北与小市镇相通。全镇总面积374.5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北低,山高林密,最高峰为和尚帽子山海拔1234.4米。

草河掌镇距县城48公里,总人口11425人,辖区内设有7个行政村,1个汤沟社区。境内水系发达,温泉水是全国稀有的原脉自涌医疗热矿泉,出水温度76℃,属于重碳酸钠型水质,含有的二氧化硅、氟和氡等18种微量元素对风湿病、关节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均有疗效;冷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虹鳟鱼之乡。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汤沟花溪沐温泉、老平坨、鸡冠山、砬子沟、和尚帽子抗联密营、杨靖宇纪念馆、抗联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等自然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草河掌北有汤河温泉养生区与关门山相伴,南有草河农业生态区与老平坨相连,境内有地温异常带、洞穴景观带、枫叶观赏带、户外运动体验区、高山草甸休闲区,山水林泉洞等旅游资源处于本溪最全、最优、最特的位置,完全有条件打造“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强镇”。

草河掌镇汤沟温泉热水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自然禀赋资源优越。草河掌镇政府立足本溪市、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和目标,瞄准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充分发挥山高林密、低温热泉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大旅游产业开发,全力打造东北乡村风情小镇、辽宁温泉养生名镇、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强镇。

草河掌镇旅游产业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受国家休闲旅游大产业转型的影响,草河掌镇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拓展,现已建成的旅游景点有,花溪沐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项目地、辽宁省省级旅游度假区、辽宁省体育示范单位;本溪汤沟绿石谷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被辽宁省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国防教育基地等,游客数量实现井喷式增长,重点景区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旅游档次不断提升。草河掌汤沟在旅游旺季时,每日接待游客近万人,停车场是一位难求,公路两侧停车甚至延伸数十里。汤沟营运旅店及民宿70多家,每逢周末停留住宿的游客有3000多人,夜间的汤沟依旧灯火通明、车流穿梭不息、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

(一)彰显产业特色,打造发展高地。

草河掌镇积极打造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产业谋划和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一是瞄准特色产业。牢牢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鱼业、蚕业、高效种植业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整合集聚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比如,草河掌村围绕老平坨独特的山地草场资源,开发野雪运动项目,发展山下民宿经济和房车营地,建成省内外驴友、骑友、车友的户外休闲聚集地一处,作为最大特色,充分整合“建设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红酒庄、温泉等”元素,形成工业旅游、主题乐园、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独特定位。

(二)集聚高端要素

按照特色产业培育方向,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发展特色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统工艺,打通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提升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行业竞争力,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比如,崔坊村平地中药材为主,大力发展中草药及花海经济;瓦房村以纯种中华蜂产业,建设国家级中华蜂种场基地、蜜蜂养殖协会+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为一体的“五+产业模式”,打造强劲的“心脏”和“发动机”,将建设成为全县最先进的发展模式。

(三)突出特色积极创建温泉养生新坐标

1、积极为益东集团温泉项目做好服务,把“花溪沐”整体包装成一个30亿元的旅游文化特色小镇项目,让“花溪沐”成为本溪县旅游的一张名片。借助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形成五大养生产品:以花溪沐度假区为核心的温泉休养区,以小汤沟徒步公园和熙康云舍为核心的森林疗养区,以蜜蜂、冷水鱼等当地土特、村野产品为核心的食养区,以河西滑雪场和佟鸡冠山高山运动公园为核心的动养区,以森林木屋、房车营地为核心的静养区。

2、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不争“帽子”和“牌子”,把质量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切实做到“建一业、成一业”,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大跃进”。一是注重精准定位。准确把握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独特内涵,明确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较好地实现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二是注重集约集聚。明确温泉特色小镇规划于胡堡村,边界清楚、相对独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小空间内集聚众多高端生产要素,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三是注重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围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文化“特而浓”做好小镇规划,建设成为一个有支撑力的旅游小镇。

3、发挥企业作用,增强发展动力。坚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形成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模式。政府负责小镇的产业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企业建设温泉特色小镇。如汤沟花溪沐启动以来,政府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研究特色旅游小镇规划,二是权利服务投资主体推进建设工作。二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政府确定旅游小镇的产业定位,做好大规划和大服务,引进大企业和大人物,联手培育大产业。如套峪村以冷水鱼为主,投资5000万元建成特色渔庄一处,草河掌镇引进“大人物”引领姜堡村发展高山猕猴桃百亩产业园两处,打造了姜堡村高效农业种养殖示范基地。

4、注重功能融合,形成叠加效应。坚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摒弃“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和宜业、宜居、宜游“三宜结合”,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吸引人才扎根的能力。一是突出产业功能,把休闲工业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特色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二是发掘文化功能,大力传承满族特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形成独特的人文标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发展平台。如胡堡村和尚帽子防空洞、草河掌村马骥烈士墓等,通过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很好地延续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了红色革命精髓。三是凸显生态功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使小镇的建筑、设施、植被、自然环境等融合和协调、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绿色、舒适、惬意的“小镇味道”,打造生态宜居的功能区。四是夯实社区功能,为小镇常住人口和创业就业人员提供完备的社区服务,依托温泉项目开发,引导村民做好农产品营销和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打造人口集聚的新空间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强镇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