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复村成功申请到了丹东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建设草莓大棚的地址选定了,今天要和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一大早儿,村干部和村民就来到了村部。我原以为,签订几个合同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此次合同签订历时约3个小时,主要原因出在了丈量土地上。之前,村里已经对拟流转的土地进行过丈量,但是老百姓认为丈量面积有差池。为了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顺利签订合同,68岁的老村长当机立断,冒雨带着小队队长和村民光着脚在田间又重新测量了一遍,丈量结果与之前有微小出入,但基本上一致。这样一来,打消了村民的疑惑,合同成功签订。
回想起选址过程和今天上午的这一幕,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刚到村工作时村书记和村主任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村里的事,不能靠想象,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差错。有问题必须第一时间把话说明白了,把事情解决了。”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想当然”和“差不多”是做基层工作的大忌。
不能“想当然”。就拿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而言,我原以为帮助村争取到了专项资金就大功告成。但是项目从开始的选址、招标、建设到后期的投产、收益、管理都需要认真研究,精细把握,后续还有很多的具体工作要做,任何一个重要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影响项目进度,甚至影响后期收益。农村工作很复杂,作为村第一书记,自己必须多学、多问、多实践,努力提高农村工作经验,防止出现“想当然”的错误。
不能“差不多”。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少丈量一分地,一年租金就差100元。100元在很多人眼中不够一顿饭钱,但在农民的眼里这是拿命根子租来的钱,一分钱都少不得。农民的事情无巨细,如果忽视了这“一分地”,就会差很多,就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就是无水之木。作为第一书记,我要时刻绷紧这“一分地”的弦,不仅要靠近村民的人,更要贴近村民的心,为村民谋福利、谋发展。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工作要脚踏实地的干,每一天的辛勤耕耘都会有收获、都会有进步,我会在驻村干部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为光复村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