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事记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辽阳市太子河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辽阳市太子河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2021-06-29 来源:中共辽阳市太子河区委宣传部】

1978年

4月13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辽阳市增设辽阳市郊区。

1985年

10月,太子河区举全区之力创办了辽阳大型钢管厂

1987年

12月,辽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太子河区由农村区改为城市区。变为城市区以后,太子河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副食品基地。

1988年

12月31日太子河区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5683万元,全区农村社会总收入实现325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8660万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985万元。

1990年

4月太子河区政府投资170万元新建太子河区医院门诊大楼,门诊大楼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共四层,同年年末交付使用。

9月15日辽阳市南郊街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方便了辽阳市的出行,同时给太子河区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9月太子河区教育局直属新华小学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太子河区政府投资230万元新建教学楼,教学楼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分四层。2004年太子河区政府又投资86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扩建。

1991年

6月1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辽阳市太子河区曙光乡划归宏伟区管辖(辽政[1991]51号)。同年7月1日,辽阳市太子河区曙光乡正式划入辽阳市宏伟区。

10月31日鞍山钢铁公司继续承包辽阳市轧钢厂、辽阳大型钢管厂、辽阳螺旋焊管厂、辽阳第二轧钢厂,并且举行了第二轮承包合同签字仪式,承包期为5年。辽阳市轧钢厂为辽阳市办企业,辽阳大型钢管厂为太子河区办企业,辽阳螺旋焊管厂为太子河乡办企业,辽阳第二轧钢厂为东京陵乡办企业。

1992年

4月21日辽阳市委、市政府在太子河区召开“关于建设辽阳市沈大路出入口经济开发带”现场办公会。会议同意,太子河区在辽阳市沈大路出入口经济开发带建设辽阳家具城。

8月25日辽阳市沈大路出入口经济开发带建设项目辽阳家具城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辽阳市沈大路出入口经济开发带的开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

3月,太子河村民集资在本村的土地上兴建万隆蔬菜批发大市场,1993年7月开业。

8月15日辽阳家具城开业

1994年

3月5日 按照国家规定,太子河区首次执行双休日,每周休息2天(星期六、星期日)。

8月25日 辽阳市政府在太子河区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引导农民进市场,发展和扩大万隆蔬菜批发市场等问题。

1995年

4月至10月太子河区划定了太子河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太子河区耕地总面积135608亩,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5589亩,保护率占77.9%。

10月10日太子河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太子河区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996年

1月1日辽阳市政府决定,首山农场划归太子河区管辖,太子河区对首山农场实施特别方式管理。

1997年

太子河区初步形成了以钢板、钢材加工、机械制造、“三行业(化工、化纤、塑料)”、家具制造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1998年

1月13日 区办集体企业—辽阳大型钢管厂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6月至8月辽阳家具城进行招商引资,共吸收社会资金153万元,将西大厅东侧3000平方米低矮的趟房摊亭改建成398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家具交易大厅。至此,整个西大厅形成了建筑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综合家具交易大厅。

1999年

6月29日全国农业引智成果“茄子嫁接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暨成果展示推广会在辽阳举行。该基地设在太子河区望水台乡下王家村,示范面积100亩。

10月12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来到辽阳市望水台乡下王家村视察茄子嫁接基地,农业部副部长陆明陪同。

12月28日,区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学习“江苏、浙江、广州”经验,解放思想,完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郊区。

12月30日辽阳家具城年营销总额首次实现30850万元。

2000年

1月4日辽阳市政府决定进行行政区划局部调整(辽市政发〔2000〕3号),撤销太子河乡。原太子河乡的新民、大林子、光辉、北园、徐往子、韩夹河6个村和太子河村第七村民小组划归白塔区管辖。原太子河乡的裕民、国庆、兴隆3个村及太子河村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共7个村民小组划归文圣区管辖。

2001年

4月16日太子河区委、区人民政府为加快农业专业化步伐,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联合下发《中共太子河区委、太子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意见》(辽太委发〔2001〕14号)。

5月,太子河区启用太子河区老年公寓。太子河区老年公寓为太子河区民政局在东京陵乡太子岛村新建一所标准化的敬老院。敬老院占地12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生产设施齐备,休闲场所多样,为养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2002年

8月太子河区政府从股份合作制企业—辽阳大型钢管厂退出股份,辽阳大型钢管厂成为私营企业。

2003年

3月26日,太子河区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大会指出,今后五年,全力扩大招商引资;走“工业强区”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现代化;巩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大力兴办特色第三产业。把太子河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富裕的新型城郊区。这次党代会,完善了太子河区的发展思路,描绘了新型城郊区的美好蓝图。

5月30日太子河区投资4500万元修建辽阳经济开发区内的荣兴路

12月28日辽阳市政府在太子河区召开全市“村村通”油路工作现场会。会议肯定了太子河区“村村通”油路工作,推广了太子河区“村村通”经验。

2004年

太子河区投资300万元对太子河社区、人兴社区等老社区进行改造。新建了社区办公用房、文化广场、健身场所等公共场所16个,铺修社区内路面14000平方米,新增绿地17.6万平方米。

2005年

9月1日太子河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

9月1日至29日 太子河区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

12月31日太子河区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建成,全区铺架光缆线路54公里,电缆线路294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320户。

2006年

新农村建设上,共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27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60个。在农民新村住宅项目工程上,小祁家、太子岛51户农民喜迁新居,首山农场5栋农工新村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在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上,朝光、景尔屯、迎水寺秸秆气化示范工程投入使用,近千户农民受益;在农村道路入巷通户工程上,修建道路19.5公里;在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程上,改造农村旱厕,安装改厕器具315套;完成兴农、新城两个村接引汤河水工程,解决2000户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生态环境工程上,5个村实现高标准绿化;19个村实现环境卫生城市化管理;在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及公共事业建设工程上,6个村安装路灯377盏;7个村建成文化广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很多先进经验成为全市典型。在卫生工作上,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增参合农民6214人,参合率达89.4%,为8726人次补偿医疗费111.8万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所;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新增参保人数1.5万人;实现实名制就业5850人,“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

2007年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8万亩。引进北虫草、双孢茹等新品种10个。

4月出台了《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发放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专项资金159.7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农民新村住宅项目工程、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农村道路入巷通户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工程、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及公共事业建设工程,简称为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项目97项。

2008年

通过开展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等地区系列招商活动,实际引资额13亿元,其中域外资金10.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32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二名。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1个、节水灌溉工程l.13万亩。引进新品种15个,实施新技术30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67万亩。累计投入2.11亿元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125个。3处接引汤河水工程和24.5公里自来水改造工程全面贯通,新建大型沼气池3个,新能源应用普及到13个村;安装改厕器具113套、路灯420基;新建文化广场(文化室)6个;铺设农村柏油路24.8公里、砂石路19.6公里;铺架有线电视光缆23公里,完成2个村电气化改造工程;18个村完成绿化工程,东宁卫乡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屯绿化整乡推进。

2009年

经济开发区引进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23.3亿元,完成投资近7亿元。金兴集团搪塑机生产线、汇祥纺织新厂区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兴乐油缸、富祥曲轴、澳深低温设备等10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新增食用菌、花卉等高效作物4000亩;推广种植新技术12项;实施农建重点工程14项,饮水工程3处、3600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投资5200多万元,完成103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333万元,重点建设标准化实验室18个、多媒体教室20个,教育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双高普九”通过省检查验收。

2011年

投资433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4项;建设滴灌节水工程523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4.2万千瓦。完成植树造林2300亩。

2012年

全区共安排投资2 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45项,总投资63亿元。其中,开发区安排工业重点项目36项,辽阳经济开发区成了太子河区工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全区扩大有机蔬菜、花卉、食用菌、薏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6 000亩。新建设施农业4 000亩。主要种植花卉、蔬菜、食用菌等。

2013年

全区扩大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8000亩,其中包含东宁卫乡的4000亩薏米。

10月18日新建祁家镇中心小学开工

投入80万元对沙岭镇大闯屯小学、东干河小学,王家镇中心小学、夏施堡小学、前河洪小学、马草湾小学,铁西街道大林子小学进行校舍维修改造。维修改造教学用房3500平方米,修建围墙560延米。

将望水台街道中心小学改建成区属公办幼儿园,将原有1000平方米教室改建成幼儿用房,还新修塑胶操场700平方米,购置教学设备50余件,自此太子河区有了公办标准化幼儿园。

2014年

望水台街道692户、铁西街道330户房屋被征收群众喜迁新居。实施公路大中修、农村公路“一事一议”工程50.7公里,云霄街等3条市政道路竣工通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竣工,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培训城乡劳动力2040人。9处新建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安装体育器材160余件。

2015年

全区发展高效、优质农作物6000亩 。新增花卉500亩、特色蔬菜500亩和优质无公害蔬菜4000多亩。推广种植、养殖新技术12项。全区“三品一标”认证种植面积已达到11.64万亩。

新建农村公路“一事一议”工程26.5公里,完成县级以上公路大中修工程18公里。完成13个村、8所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培训城乡劳动力1000人。在沙岭镇、王家镇新建文化广场9处,全区新建社区书屋8个。

2016年

投资1547万元改造东宁卫农田水系,改善灌溉农田1.1万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万亩,增加了薏米、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面积。

沙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优质水稻1万亩,水稻销售顺畅,经济效益良好。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73万元,进行了沙岭镇范家屯村、王家镇西河洪村张家窝棚饮水工程建设,保障了1217人的饮水安全。

2017年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设施蔬菜,优化林果产业结构,优化养殖产业结构。

东宁卫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经济作物—薏米5300余亩,引进薏米加工生产线,开发薏米茶、薏米油、薏米小食品等初加工产品,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2017年生产君子兰花卉70万株,成为东北最大的君子兰种植基地。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建成连栋智能温室3072平方米,示范区形象逐年提升。

投资1586.3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跨年工程)。

投资7465.8万元新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王家镇东台村进行燃气进村入户试点(即“气代煤”工程)获得成功,村民率先使用了燃气做饭。

2018年

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减玉米种植面积8710亩,旱田改水田181亩,种植花生8213亩,种植薏米3100亩。建设钢架冷棚10亩。

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三禾农庄投资153万元建成一条全自动粮谷精加工生产线。

沙岭镇栽培水稻(稻田画)30亩,稻田养蟹50亩,稻田养鸭100亩,种植富硒、富锌水稻1000亩,试验养殖小龙虾5亩。

新建公路21.71公里。

44个村签订了燃气进村入户(即“气代煤”工程)工程协议,管网铺设299590延长米。12985户安装了户内燃气,农村开始使用燃气做饭;可减少燃烧燃煤600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7.4万立方米。

2019年

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制定《太子河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投资238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水质提升工程35处,解决6.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投资350.7元维修改造乡村级公路8条,总里程10.8千米。投资271万元新建乡村公路4条路,总里程8.6千米。

投资2亿元推进“气代煤”工程。

投资300万元,改建王家镇卫生院。

2020年

推进沙岭功能稻米小镇建设,2020年种植富硒香稻0.32万亩,种植稻田画50亩;稻田养鸭2万只,实验性养殖对虾。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薏米0.35万亩;投入2000万元,新建粮谷加工车间、粮谷分包生产线及农产品仓储库。引进新品种,从荷兰引进种植彩菊200亩,种植白菊20亩,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太子河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的县区。

投入1500万元,实施铁西路、凌云街全线整治改造,硬化道路8.8万平方米,植树、种草绿化、美化隔离带5500平方米。

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专项行动,新建省级美丽示范村6个、整洁村28个,全区整洁村实现全覆盖。新建维修农村公路34.9千米,改造农村危房57户。

全区106户、251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安置退役军官、士兵13人,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234万元。城乡低保动态化管理,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659元和每人每月4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