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6月17日,公社举行寺沟水库落成典礼。水库于1975年9月4日动工,工程造价51万元,水库坝高16米,坝长161米,蓄水量可达104万立方米。水库淹没耕地150亩,果树600棵,房屋31间。
1979年
1月10日,公社安置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共752人,建立了12个知青点,区委先后派15名干部到公社知青点带队。有7个知青点分别被评为市、区红旗单位。
1月25日,公社召开农业学大寨表彰会。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全社党员、干部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一步开展好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总结交流农业学大寨基本经验;会上表彰了28个先进集体、136名先进个人。
7月,旅顺口区第一个实现自来水化的农村——水师营三八里大队自来水管网建成,向居民定点供水。同月,水师营人民公社累计建沼气池2391个,其中成品沼气池674个,产气容量1011立方米。
1980年
6月29日,公社党委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59周年暨表彰大会”。大会号召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的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建设繁荣富裕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会对3个先进党支部、8个先进党小组、30名好党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1981年
1月22日,公社党委、管委会召开为期三天的三级干部会议,共60人参加。大会总结了1980年农业生产建立责任制的经验,推广了三八里、三里桥大队实行责任制的经验。
1982年
7月28日,大连市自来水公司旅顺营业所工人在“龙引泉”水源地挖出清朝时期“龙引泉”石碑一块。该碑用汉白玉雕成,高1.4米,宽0.5米,厚0.15米,正面雕刻“龙引泉”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隶书体碑文414字。为研究旅大地区自来水发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11月26日,公社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农业、畜牧业、文教卫生等单位156名科技人员为会员。
1983年
8月27日,在全社推广小南村“建村”试点经验。至月末,全社11个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并制订了村民委员会和生产大队的工作条例。至此,全社村级实现政、企分开。
1984年
2月19日,三八里村建全区第一个村级电话交换台。
5月14日,经旅顺口区人民政府批准,三八里村成立旅顺惠友联营总公司,是旅顺口区第一个村级公司。
1985年
1月,三八里村筹资1700万元,在旅顺太阳沟建旅顺碧海大厦,占地面积12596平方米,建筑面积14741平方米,于1987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是旅顺口区最大的集餐饮、住宿、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1986年
3月7日,乡妇联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大会,大会表彰先进集体10个,先进妇女工作者5人,三八红旗手33人,五好家庭33户。
12月30日,小南村投资60万元兴建的小南小学和幼儿园竣工,建筑面积2430平方米。
1987年
1月1日,水师营村第五村民组率先在大连市实行农民养老金制度。并召开实行养老金制度大会。会上,34名享受养老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共4890元。
2月10日,水师营乡改为镇建制,实行镇管村体制。
7月,辽宁省政府授予小南村“省级文明村”称号。
1988年
1月25日,举行水师营影剧院落成典礼。(1983年8月开始动工,1985年1月工程暂停,1987年4月又开始复工,总建筑面积3569平方米,设有坐席1234个,工程总投资200万元。)
12月,水师营镇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成为旅顺口区第一个乡镇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
1989年
5月23日,水师营镇征集人民教育基金70万元,其中捐资7万元、征收63万元。
1990年
2月,水师营镇农机服务站成立。
3月,水师营镇小南村荣获“联合国检查儿童基础免疫工作”市、区第一名。
11月3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南村居民委“先进单位”称号。
1991年
1月25日,辽宁省文化厅授予镇文化站为省首批高标准文化站。
1月,水师营镇政府荣获省“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3月,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水师营镇“省文明镇”称号,并颁发了牌匾。
5月3日,辽宁省文化厅授予镇图书馆为首批高标准乡镇图书馆。
1992年
1月12日,镇政府荣获辽宁省“土地管理标准化镇”称号。
7月30日,镇政府成立“水师营镇农业服务总公司”。
12月30日,全镇47个村民组(除大王村村民一组外)全部用上自来水。共建22座自来水厂,供给24034人饮用,占总人口的98.91%。
1993年
3月31日,经区计委批准,镇政府投资600万元,在火石岭村动工建设蔬菜、粮油、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
8月10日,水师营镇职业技术学校成立。
9月28日,自水师营小南村至旅顺新港的疏港公路开通,属国家二级公路。
11月1日,镇、村两级投资85万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经市教委检查验收,全部达标。并授予镇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乡镇”牌匾。
12月18日,水师营镇截潜蓄水工程——大王村北大河平塘正式破土动工。工程预计投资452万元,动用土方34万立方米,石方1万立方米。
12月26日,水师营邮电大楼落成暨水师营程控电话开通。
1994年
1月14日,镇政府举行水师营综合市场开基典礼仪式。
4月18日,水师营镇房屋管理服务所成立。
9月20日,水师营镇三八里小学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农村小学“普九”达标检查、验收,被评为“标准化学校”。
9月29日,旅顺口区第一个村级工会组织——旅顺瑞鑫工业总公司(小南村)工会委员会成立。
1995年
4月13日,经大连市司法局批准,水师营镇在全区乡镇中首家成立“公证办事处”。
4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水师营镇被列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试点镇”。
8月15日,根据区委、区政府“扶贫帮困”会议精神,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30多个基层单位、5500余户、7600余人捐款捐物,共捐款65480元,捐衣物27186件。
9月18日,水师营镇私营企业协会成立。
11月18日,水师营信用社举办“储蓄存款超亿元、营业楼竣工开业庆典”仪式。
12月1日,旅顺口区卫生工作改革实施一项新举措,实行家庭储血互助。全镇参加储血互助人数达294人,占全区储血互助人数的1/2。
12月10日,水师营镇历经16年的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结束,至此,全镇实现了自来水化。
12月24日,水师营综合市场举行开业庆典。市场内设有600余个摊位,近250个售货间,内设冷库1座,是旅顺农村商品贸易主要集散地。
1996年
4月10日,旅顺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水师营镇“民营工作目标计划达标镇”称号。
4月24日,水师营镇荣获“辽宁省1993—1995年度文明单位”称号。
6月,镇武装部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镇党委荣获市级先进党委称号;镇政府荣获市级先进单位称号。
12月,全镇有9个村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辽宁省文化厅、人事厅命名水师营镇为“辽宁省文化先进镇”。
1997年
5月12日,东鸡冠山北堡垒、旅顺苏军烈士陵园、甲午战争二龙山遗址、日俄战争水师营会见所,经中共旅顺口区委、区政府命名,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月下旬,镇政府完成沈家村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拓宽溢洪道10米宽,250米长,1米深,工程动用土方4000多立方米,石方300多立方米,投入资金8万余元。
6月,水师营镇政府投资490万元,建设的“回归园”工程竣工。
7月2日至30日,小南村投资60万元完成水师营会见所的修复及周边环境治理。8月1日对外开放。
7月30日,水师营镇司法所成立。
9月2日至26日,为改善大连北路水师营路段沿街景观,镇政府投资86万元,沿街铺设硬覆盖10080平方米,摊铺柏油路面4600平方米,制作大型水泥花盆116个,栽金松柏116棵,粉刷墙面3100平方米。
9月26日,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水师营镇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召开了各村民委主任、镇办企业领导、镇机关干部共250余人参加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会后,在全镇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10月9日,镇普查办荣获“辽宁省工业普查先进单位”称号。
10月20日,水师营镇被评为“大连市环境卫生示范镇”。
10月26日,区政府、镇政府联合承办的“97大连国际马拉松接力赛”开幕式在水师营镇举行。
11月15日,大连起重建工机械厂被评为辽宁省企业档案管理达标升级先进单位,水师营镇建筑工程公司、旅顺锻造厂、旅顺铸石厂、水师营电力管理站、水师营房地产开发公司被评为市级档案管理达标升级先进单位,至此,镇办企业档案达标升级工作结束。
12月25日,在全市文明村创建活动中,镇党委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全镇有1500户挂上了星级文明牌。
12月31日,镇机关迁入新办公楼。新楼工程于1996年5月15日开工,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1998年
1月13日,镇工商业联合会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各行各业会员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大会。
3月16日,大连市政府授予水师营镇卫生镇称号。
4月至6月,镇投资6.6万元对寺沟水库进行第二次除险加固,动用土方5400立方米,石方120多立方米,砼30多立方米。
5月8日,辽宁省卫生镇审评团来水师营镇检查审评,水师营镇被评为省卫生镇。
5月13日,经区政府批准,将水师营传统的庙会改为商贸节,首届商贸节于5月13日至15日举行。
6月22日,水师营镇电力管理站档案工作被评为企业省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是大连市农村电力企业首家获此荣誉称号的单位。
9月1日,大连市农村最大的小学教学楼——水师营中心小学教学楼落成。全校1200名师生搬进了新校舍。新教学楼占地18271.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10平方米,投资834万元。
10月20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水师营镇改为街道体制。
12月26日,中共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委员会、水师营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12月30日,水师营街道调频广播正式开播。
1999年
1月7日,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精神,街道办事处决定:从1999年1月开始,提高街道五保老人生活费标准。敬老院供养的五保老人由原来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3500元;分散供养的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2000元;自费送养的代养人员由原来的4000元提高到4500元。
4月21日,旅顺口区第一家再就业安置基地在三八里肉食加工厂举行挂牌仪式。
6月1日,旅顺市区至水师营公交车正式开通,共有5条线路,每天75个班次。
7月5日,水师营街道团委“青年文化广场”活动被团中央、中青办评为首届“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优秀活动项目。
7月13日,被评为首届辽宁省“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活动优秀活动项目。
9月,大连市政府1999年重点工程——苏军烈士纪念塔搬迁工程(由大连市人民广场迁至三里桥苏军烈士墓前广场),按期圆满完成搬迁任务。纪念塔高30.8米,占地面积1028.31平方米(2000年1月1日区政府命名该广场为和平广场)。国家爱卫会批准水师营街道为“国家级卫生示范镇”。
2000年
11月1日,零时进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经普查,域内总户数10308户,总人口30230人。
12月30日,根据大连市政府“两带一线”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街道在旅顺至大连北路火石岭段,建高效农业示范区。区内配套设施有:建5万立方米蓄水工程一处,500吨高位水塔一座,大口井、深层机电井各一眼,高压输水管路3500多延长米,喷灌设备一套。还建有2万平方米菊花园、8万平方米绿化苗圃。
2001年
5月,旅顺火车站货场搬迁到水师营街道小南村。该货场在旅顺北路与中路、疏港路交汇处,距旅顺站4.3公里,距旅顺新港13公里,占地3.6万平方米,是沈阳铁路局大连车务段管内二等站的货运综合性货场(于1999年11月3日动工)。
12月,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水师营中心幼儿园一期主体工程竣工。
2002年
1月8日,水师营街道荣获2001年度区“两增一保”优胜单位。
4月20日,街道投资100万元修建占地4500平方米水师营商业步行街动工(5月20日竣工)。
9月2日,经区委批准,水师营街道党委改为水师营街道党工委。
9月12日,大连市重点工程项目——旅顺郭水路正式竣工通车。郭水路全长8.58公里、路基宽22.5米、路面宽21.5米,双向4车道,总投资7257万元(于2001年7月26日正式开工,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区一级路标准设计施工)。
11月,大连贵友机电有限公司研制的“棉花除尘器”纳入国家星火计划。
2003年
3月26日,规划面积600亩,预计投资20万元的大樱桃基地,在大王村动工,一期工程310亩,栽植优质大樱桃1.5万棵。
6月6日,寺沟水库溢洪道修扩建工程完工。溢洪道长1000米,宽12米,共投资80万元。
7月29日,全区第一个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在水师营街道正式成立。
10月,投资140余万元修建的水师营地下污水排放管网工程竣工。铺设直径0.5米的管道3公里。
2004年
2月28日,在区委、区政府召开的“两增一保”、“双佳”表彰大会上,水师营街道获区“两增一保”优胜单位。
3月29日,旅顺口区2004年重点工程项目——大连市第62中学新教学楼开工建设。新教学楼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于当年10月16日举行落成典礼)。
4月8日,大连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700万元人民币、占地27万平方米的“龙引泉”森林公园正式开工建设。
11月16日,旅顺地区唯一一个香料植物种植基地在水师营村建成投产。
11月17日,旅顺口区最后一个中小学校危旧校舍改造项目——西沟小学教学楼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11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
12月14日,旅顺口区第一个青年中心成立大会在小南村举行。
2005年
4月27日,在水师营中心小学读书的42名农民工子女领取到大连市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助学金。
2006年
1月24日,街道投资9万余元,在郭水路道口至水北路道口近2000米长的国道安装路灯。
3月31日,水师营村投资5万余元实施的西水东送工程正式完工,解决了3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
9月20日,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2007年
4月9日,旅顺口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在小南村落成并投入使用。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区唯一内设传染病房的综合性医院。
7月5日,水师营街道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是旅顺口区农村第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为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8月,姜水路竣工通车(西至水师营,东至龙头街道姜家村,全长4.6公里,工程投资3657万元。)。
2008年
6月10日,水师营街道被评为“大连市文明街道”。
10月9日,水师营前夹山小学建立大连市中小学剪纸艺术活动基地。该基地师生在大连市剪纸学会的指导下,继承中国剪纸艺术传统,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
12月26日,中共旅顺口区委、区政府决定:水师营街道纳入城区管理,功能定位为生态宜居城。
12月底前,街道为4582户、11586名动迁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为14000名农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8%。
2009年
5月8日,大连市202路轻轨线路延伸工程在郭水路举行开工仪式。工程全长42.67公里,总投资42.2亿元。水师营辖区段6公里。
7月22日,郭水路铁路平交道口跨线工程竣工。该工程全长730米,宽22.5米,其中跨线桥长106.4米,桥面宽22.5米。
8月1日,旅顺消防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消防指挥中心位于水师营街道西沟村,占地1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总投资2944万元。
11月25日,《闯关东》影视基地(清风小镇)被评为全国首批影视拍摄基地。
12月31日,旅顺口区政府公布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其中水师营街道域内有:寺沟古墓葬、小鞍子山弹药库遗址、盘龙山西堡垒遗址、盘龙山北堡垒遗址、盘龙山东堡垒遗址、小鞍子山炮台遗址、老虎山阵地遗址、“八一”烈士墓、松树山第四炮台遗址、一六四高地遗址、牛心山观察哨遗址,共11处。
2010年
3月29日,旅顺文体中心在三八里村开工建设。该项工程占地面积60485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6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2011年7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7月,小南村投资1200万元,在松树沟建全国首家太空植物博览园(旅顺太空植物王国)。园内有五大系列植物、30多个品种。
8月10日,旅顺口区重点工程——水师营街道三八里村15栋回迁楼正式封顶。
9月26日,旅顺中学新校址开工奠基仪式在水师营三八里村举行。新建旅顺中学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
11月26日 ,“闯关东”影视基地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2011年
1月,获得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
3月,大王村启动“六化”工程,对全村街村巷路进行硬化,解决村民的行路问题;投资300万元对全村进行绿化工程,栽植观赏植物,美化环境;投资200万元,在村路上安装路灯300盏,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4月,获得2011年度大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年
1月,三八里村回迁区一期工程竣工,规划总用地59535平方米,住宅楼15栋,总住房数量679套,总建筑面积709618平方米,三八里村村民于春节前夕全部入住新房过大年。
12月底前,新建大樱桃防雨棚200余亩,精心推出一处市级高标准果树示范园,二处区级大樱桃采摘园,四处草莓采摘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新农村“六化”工程基本完成。2013年8月小南村村投资30余万元兴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占地96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新建门球场一个。
2014年
1月,获得大连市三线安保工作先进单位。
10月,旅顺口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三八里村“三星级平安居住区”荣誉称号。
2015年
1月,南山实施亮化工程建设,投资14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
2月16日,获得旅顺口区2014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旅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3月,被评为旅顺口区201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被评为旅顺口区2014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
1月,成立水师营村公办幼儿园。
2月25日,荣获旅顺口区2015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6月,获得旅顺口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8月,旅顺口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12月,小南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开始动工修建。项目于2019年完工验收,总投资420万元。
2017年
3月,获得大连市农村档案工作示范街道称号。
4月20日,随着原小南小学的学生全部到亿达新城实验学校读书,校区闲置,村委会向有关部门申请收回后,于2017年4月和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原小南小学作为北京路桥的旅顺管廊项目经理部临建用地使用。
5月,获得中国大连(旅顺)国际龙舟大赛季军。
12月,获得辽宁省三电安保工作(集体) 三等功。
2018年
为大病困难35人争取救助资金11万元,为水师营街区符合条件的71户办理完毕公租房租房补贴及网上注册登记工作。共完成栽种树木4万余株,森林抚育500亩。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首批投放图书50册,为水师营村、三八里村、大王村充实健身路径和体育健身器材30个。
2019年
8月,对23名优抚对象进行走访,发放慰问金23000元,完成1030人的光荣牌发放。
11月,区政府投资23万元为小南村制定《旅顺口区村庄规划(美丽示范村)规划项目(2019-2035)-水师营街道小南村》。
2020年
5月20日,硬化西沟河道600延长米,彻底解决辖区内西沟河段治理问题。
2021年
1月,获得2018--2020年度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月,2019-2020年度大连市无偿献血促进奖。
8月,荣获第五批辽宁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