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今社会,在中国沈阳美丽的乡村,“摩托车老师”老梁,12年绕地球三圈,用自己的执著与大爱,找回所有辍学的学生;“拐杖老师”王峰,坚持站立讲课、板书,凭自己的毅力与付出,与学生共同实现永不服输的诺言;“全勤教师”范宝军,不仅带出了“宝军班”,更带出了“宝军工作室”的骨干教师领军团队……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又一位不图回报、真诚付出、勇于创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才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清丽,才让我们的乡村走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第28个教师节,我们惊喜获悉,在北京刚刚结束的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沈阳新民市金五台子学校教师梁忠祥,作为先进个人代表上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获奖当日,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教师,能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觉特别幸福。”
与梁老师共同感受这份幸福的同时,我们真心祝愿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在三尺讲台上默默付出的老师们,天天快乐!
宁可背债 也要改变学生未来
——记新民市金五台子学校教师梁忠祥
他说,自己就是一名体育老师、一个农村老头,没干啥了不起的事。可就是这名体育老师,为了不让班上任何一名学生辍学,坚持每个月至少到每名学生家家访一次,12年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就是这个农村老头,一朝受伤,十里八村的老老少少近300人到家探病,感动得妻子心甘情愿地跟他过“零存款”的清贫日子。他,就是辽宁省新民市金五台子学校教师梁忠祥。
12年前,梁忠祥以一名普通乡村体育教师的身份担任初二年级班主任,在一片质疑和白眼中,就连他的女儿也不愿选择他的班级。12年后,所有新民市金五台子学校的初二学生,都以进入他的班级为荣。最难得的是,学生们都打心眼里把这位像侠客一样仗义、豪爽,像母亲一样慈爱、体贴的男老师当作“妈妈”。
12年家访,骑摩托12万公里
金五台子乡位于辽宁省新民市最南部,大部分村民靠务农为生,他们都希望孩子早点帮家里干农活或外出赚钱。
梁忠祥任教的金五台子学校,是这个偏僻乡镇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时,班主任师资严重不足,马吉顺校长思考再三,找来了梁忠祥,让他这个从教20多年的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我当时看中的就是老梁的认真和细心。”马校长说。
初接重任,老梁在焦灼中寻找着最适合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班级成绩,只要自己没有课,他就和学生一起学习。“别的班主任讲课都好,我却没有那个能力。我就从对学生好做起。”虽然梁忠祥从家走到学校也只要十多分钟,但是,自打当上班主任,他却先后骑坏了四辆摩托车。“上一辆跑了4万多公里,报废了。这第五辆也已经跑了快2万公里了。”12年间,梁忠祥坚持每个月至少到班上所有学生家里家访一次。除了过年,他几乎天天都要家访,有人戏称,乡里的土都被老梁给压踏实了。对此,梁忠祥憨厚地笑笑:“电话当然也用,但总觉得不如见面好。”
12年间,他教过的480名学生,没有一名辍学。梁忠祥的同事说:“看梁老师班没有一个辍学的,我们也深受感动,如果自己班有人辍学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如今,金五台子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零辍学。
负数“存款”省下数万元资助学生
想让学生不辍学,光靠家访是不够的。在坚持家访做家长工作的同时,老梁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资助上。他经常对妻子说:“我管家,只能改变一个家庭的面貌。管学生,能改变多少个家庭的命运啊!”
2006年,梁忠祥班级的学生李玲玉父亲过世,母亲靠种地收入供养两个上学的女儿。姐姐李玲丽这年正好考取了新民市重点中学的自费生,懂事的玲玉不想再拖累母亲,想辍学外出打工。梁忠祥见苦劝无果,就天天摸黑出发,骑半个多小时摩托去接李玲玉上学,一接就是一个多月。同时,为解决李家的困难,他到教育局为李玲丽申请延期交学费,帮李家办低保,并送去了玲丽第一年的学费3200元。看到玲玉没钱吃午饭,老梁就把自己的午餐分给她。就连大年三十,细心的老梁还会给李家送去肉菜和白面。他还特别顾及孩子的尊严,从不当面给钱物。就这样,玲丽和玲玉坚持学了下来,如今,玲丽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玲玉则在沈阳一家医院当护士。一提到梁老师,李家全家总是满眼泪花。
“我们的班级就是个家。”同学们总是这样强调。脸盆、毛巾、洗衣粉、打气筒、针线包……日常用品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梁忠祥用自己的钱添置的。教室后面桌上还有一个铝制饭盒,里装着老梁积攒的100多元零钱,那是给忘带午饭钱的同学准备的……
12年来,梁忠祥到底资助了学生多少钱,这是一个秘密,老梁从没统计过,也不想统计。同事们估摸着,明面上的至少有3万多元,暗地里的就不好说了。梁忠祥最初做班主任时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如今也才2000元。这12年间,他是如何省下数万元资助学生的?每每被问及这些钱的由来,梁忠祥总是憨厚地用微笑搪塞。而当记者问他家里是否有存款时,爽朗的梁忠祥面色却突然有些黯淡:“我还欠着信用社的钱呢。不过,快还上了。”
300位乡亲,挤到他家探望
时间回溯到2003年11月8日,梁忠祥在去找一名辍学生的路上,摔到了路边的水沟里。四个小时后,他在医院醒来,梁忠祥被医生告知需进一步住院检查。老梁哪里肯,只休息了一天,他就要上班。“腿肿得穿不上裤子,他还要到学校去。”妻子张凤云回忆说,“我就哭着劝他啊,也不顶用。”一周后,老梁复查时发现右肩锁骨骨折,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要想治愈必须住院手术。由于大量资助学生,家中没有积蓄,梁忠祥拿不出一万多元的治疗费,考虑到学生们还在等着他,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至今,老梁的右肩依旧有个大包,并时时作痛。让他欣慰的是,那个学生最后复学了。
老梁出事后的第一个周日,村里老老少少近300人陆续来到梁家,有的带着中草药和偏方,有的带着慰问品,把屋里屋外挤得满满的。一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特意向父母要钱,买了两个苹果揣在怀里,让爷爷赶着牛车来看望梁老师。当他把带着体温的苹果送到梁老师嘴边时,脸肿得都张不开嘴的梁忠祥,还是努力地咬了下去,泪水一滴滴流淌在了苹果上,在场乡亲无不落泪。
第二天早上,张凤云推开房门时,46颗大红枣明艳艳地挂在深秋时节院子里单薄的枣树上,有些突兀,却是那么耀眼,那是全班46名学生对梁老师早日康复的深深祝愿。泪水瞬间布满了这个刚强的农村女人的脸颊。从此,张凤云再也没有因丈夫的工作抱怨过一句。
一个不落,他记清学生家长的生日
梁忠祥告诉记者,自己11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曾不想念书,是当时的班主任冯玉章老师把他找回了学校,给他钱。梁钟祥说,现在他很多时候就是在模仿冯老师。所以,梁忠祥的教育观很朴素,他只想让他的学生和他一样做个好人,而他认为做个好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孝顺和善良。说起梁忠祥的孝顺,最有发言权的是他81岁的老岳母。时至今日,56岁的梁忠祥还坚持每天给丈母娘洗脚端尿。
梁忠祥的工作手册上准确地记录着他的学生家长的生日。每当学生家长过生日时,他都会提前提醒学生,要记得送给家长一份生日礼物,或是一份成绩单,或是学生亲手做的贺卡。
70套动作,唯一心愿是助学生成才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家长不信任,社会有舆论。为提高班级成绩,老梁煞费苦心。他用对号帮扶的办法,将全班分若干个学习小组,大小考试按小组评定成绩,并设了同桌奖、进步奖、互帮互助奖等鼓励学生。在学习任务紧张时,他还天天与学生电话联系,督促学习。12年来,他的班级年年被评为“三好”班级,班级成绩年年名列年组第一,各种奖状挂满了墙。
今年,梁忠祥已是56岁,顺理成章,同事们的称呼由“忠祥”改为了“老梁”。
2012年,梁忠祥又接受了新任务:打造学校花样跳绳的特色。于是,他借来女儿的摄像机,骑上心爱的摩托,周末天不亮就从家出发,走遍沈阳市的公园广场,拍摄晨练人们花样跳绳的视频。他还自费买了光碟,认真学习,亲自编排,先后编制了近70套花样动作,再教给体育组的其他老师。
如今的金五台子学校,每到大课间或是午休,操场上都会响起节奏明快的《甩葱歌》,上至年近花甲的老校长,下至刚刚入学的孩子,都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伴奏下,肆意挥洒运动的快乐。
洒满阳光的操场上,学生们的身边,梁忠祥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本报记者 封葑/文 王雁/摄
“拐杖老师”学生眼中最帅气
——记沈阳市第六十中学教师王峰
沈城北郊偏远乡村,有个“不倒的巨人”。“70后”老师,罹患股骨头坏死,拄拐上课,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他就是学生眼中最帅气的“拐杖老师”——沈阳市第六十中学数学老师王峰。
病痛肆虐 难阻教书热情
六十中学地处偏远,校园简陋,设施不完备,可这是王峰视作生命的舞台,奋斗的战场。任教20年,他坚持每天早于学生1小时到校,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于学生一小时离校,已成了他的习惯。
2005年,王峰老师不幸患上了格林巴利综合征;2007年,他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从此,拐杖就成了他辅助走路的工具。
病痛的折磨使他苦不堪言。每天上下楼,王峰都要费很大力气,上一级台阶歇一会儿。冬天楼梯滑,他拄着拐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为了让学生专注地听讲,他坚持站着上课。为了拿书和粉笔,他只用单拐,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他腋下的一根拐杖上,有时讲着讲着,他就疼得大汗淋漓,他咬紧牙关坚持着。声音依旧那么洪亮,板书依旧刚劲有力。他有时疼得厉害,浑身颤抖,他就到操场上,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以缓解疼痛。
校领导考虑到王峰的身体状况,决定给他安排清闲的工作,以便养病。他知道后坚决不答应,恳求说:“让我继续教课吧,也许哪一天我真的站不起来了,甚至睁不开眼睛了,我就再也没有机会给学生上课了。”回忆往事,王峰老师仍忍不住潸然泪下。
教书育人 重在真爱投入
王峰每次带新年级,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都想把成绩好的学生送到王峰班,可到最后他班级的淘气包最多,不爱学习的男生最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王峰班的学习成绩总能排在前列,学生们都变得很懂事。
王峰没有办公室,他的办公桌就放在教室的最后边。方便他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还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他将课堂变成研讨场所。全班共分成八组,每组有组长,组员的成绩好、中、差搭配。小组长带动小组成员课前预习、看书;课上共同探讨新知识点,王峰拄着拐穿梭于各小组之间,随时点拨。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了,学生数学成绩像喝了水的竹子,节节升高。他送走的毕业班的成绩年年都是年组第一名,同事们纷纷效仿他的方法。
1970年出生的王峰是个坚强的硬汉,再痛苦的时候,他也不曾在学生面前流过泪,只有一次例外。2011年感恩节,王峰班上的学生写了很多贺卡,在墙上贴成一个大大心环,表达对老师的祝愿。刘紫慧写:“老师您像我的父亲,我发烧时,给我拿药。我睡着时,您都不忍心叫醒我。”王娅写:“老师,放学后您回家歇歇吧,师母很辛苦。”……那一刻,幸福的泪水模糊了王峰的双眼。
努力止辍 为孩子赢得光明未来
“我也要做像您那样的老师。”这是王峰感激他的恩师何东华时说的,也是王峰的学生邓艳丽发自内心的话语。
如今成为一名教师的邓艳丽常说:“没有王峰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邓艳丽的父母为了给她和弟弟更好的教育,把家搬到了于洪。可惜,父母做买卖,搞养殖,全都赔了钱。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成绩优秀的邓艳丽决定辍学,打工挣钱。无论父母、老师们怎么劝,她都态度坚决。一周后的一个清晨,王峰老师推开了她家低矮的房门。邓艳丽很惊讶,因为王峰已不是自己的班主任了。王老师哽咽着告诉邓艳丽:自己12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也曾想过放弃学业,多亏班主任何东华老师……说到动情处,王峰泣不成声。从那以后,王老师默默关注邓艳丽。每隔一段时间,邓艳丽就发现自己的书包变鼓了,那里有王老师给她买的学习用具;偶尔也会有棉衣、棉鞋送到她家。多年后,当邓艳丽也成为一名教师,她才深深地体会到,王老师的用心良苦。他如春风化雨般,悉心地呵护了一名青少年那时卑微的自尊,让她能够自信、阳光地学习和生活。
虽然王峰不富裕,甚至凑不齐手术费,但是这些年他从未间断过资助学生。他的学生艾静、国洋、董明菲读初三时,由于成绩起伏较大,免费住进了王峰家里,经过他的精心点拨,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级重点高中。董明菲妈妈的一席话,代表了所有王峰班家长的心声:“我们农村孩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好工作,否则只能回家种地。王老师这么帮助孩子们,他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这,就是王峰老师——学生、家长眼中“不倒的巨人”!
润物细无声的“爱生乐教”
——记辽中县第二初级中学教师赵丽莎
1971年出生的赵丽莎,从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当了整整20年的政治课老师。她撰写的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初中政治教学的榜样。初次接触赵丽莎老师,发现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那平淡中的坚守,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生乐教”,融汇成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
让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起来
“爱是什么?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孩子。”在赵丽莎眼里,孩子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政治这门课的兴趣,赵丽莎把枯燥的政治理论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并采用类比的方式加
强学生的记忆。上课时,她把学生们分成一个一个小组,通过讨论、比赛的方式,让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下课后,她主动找学生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想法,鼓励他们、帮助他们。
在赵丽莎看来,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的,学生某方面的不足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弃他们,尊重他们,加倍地热爱他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班里的孩子每年中考时政治成绩在全县都是名列前茅。
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送去温暖
除了学校这块阵地,赵丽莎还牵挂着另外一群孩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丽莎陪一个邻居大妈去孤儿院走访,从此和孤儿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双休日,她都会去孤儿院做义工,一干就是10多年。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她还是时常自己掏钱去解决一些孩子的困难。
一次去孤儿院看望孩子时,一个大哭的五六岁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赵丽莎发现,只有音乐可以让这个孩子迅速安静下来。通过向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打听才知道,这个小女孩叫文文,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久前,奶奶也去世了,她便来到了孤儿院。因为情绪相当不稳定,文文时常半夜哭醒。不过文文特别有音乐天赋,歌曲只要听过一遍就能哼唱出旋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习小提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丽莎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她回去之后马上和几个艺术中心联系,终于找到一个愿意免费教文文的老师。随后,赵丽莎自己花了300元钱给文文买了一把小提琴。两周之后,正好是文文的生日,当赵丽莎把小提琴交给她,告诉她这是给她的生日礼物,并且以后可以免费去学琴时,文文激动得跳起来。两年后,文文在县小提琴大赛中获得了幼儿组一等奖,后来,文文考取了一所艺校,现在已经参加了工作。文文一有时间就会回孤儿院,教孩子们拉琴,她经常对别人说:“是赵老师成就了我的音乐梦想,我也要做赵老师那样的人,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赵丽莎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她把爱送给学生,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用真情唱响学生们喜欢的歌
——记沈阳市第72中学教师梁愚
如果有人问,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但是在沈阳市第72中学孩子们心目中,音乐老师梁愚就是他们心目中最最漂亮的人。出生于1964年的梁愚从1985年起成为一名代课教师,经过十年的教学考核后,她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转为正式教师。她悠扬的琴声、甜美的歌声,在大山里、老屋里、教室中、操场上飘扬激荡,醉了山里人,乐了孩子们。
艰辛生活挡不住音乐梦
9月6日,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了梁愚的家里。72中学是地处浑南偏远地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是梁老师的家却还在这偏远山区的最深处。这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站在门口,眼前的一切只能用“寒酸”来形容。炕上摆着几床被褥,连一般农民家的炕柜都没有。开门的是梁老师的丈夫,因为患有类风湿和心脏病多年,骨骼已经变形,佝偻着腰,艰难地带着记者走向了另一间屋子。一开门,一架钢琴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整个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坐在钢琴前面的梁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起歌来。生活的磨砺本使她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苍老些,可琴声一响,她整个人立刻变得精神焕发,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小屋回荡。就是这样的歌声,把她推向辽宁省农村青年歌手大赛的颁奖台,并使她多次获得辽宁省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评比一等奖。她原创的十余首校园歌曲更是成为农村孩子们的最爱。
梁愚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唱歌。童年在山上唱、在树上唱。她唱歌的时候,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愿意听。长大后,梁愚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并且在1984年考上了抚顺歌舞团,可是只读了1年,她就发现歌舞团的环境不适合自己,于是决定回到农村当一名音乐老师。
用歌声代替苍白的说教
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梁愚擅长用歌声代替苍白的说教,用音乐陶冶学生、感动学生。每次上音乐课,梁愚都会唱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当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梁愚再将发声练习、音乐理论、作品背景、作曲家介绍等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就像儿时母亲给她讲故事一样。“我觉得用真情去唱、用情感去唱,学生们才会喜欢。刚开始也有点担心,学生会不会喜欢我的音乐课,但是看到孩子们上完课后都可高兴了,我的心也放了下来。”
2001年,当72中学急需一名班主任老师时,领导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梁愚。从一名音乐老师变成初中部的班主任之后,梁愚把陶冶情操、审美育人等特殊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曾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获得感动东陵教育人物、感动校园好教师等称号,她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
用无私的爱打动学生家长
梁愚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心存疑虑,担心小学科老师当班主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些家长甚至找到学校,要求给自己的孩子调班。然而没多久,梁愚就用她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爱打动了学生和家长,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并赢得了他们的赞誉。
因为带的是住宿生班级,孩子的衣、食、住、学梁愚都特别上心。“当班主任之后我想的事儿明显多了,以前上音乐课就是教孩子们唱唱歌,现在每天都要担心孩子有什么安全事儿啦,还有心理问题啦,总是考虑这儿考虑那儿的,一天下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班级里哪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哪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哪个孩子家住得离学校太远,梁愚都一清二楚。一到节假日,她就主动把这些孩子带回家,为他们做上热乎乎的饭菜,饭后和他们围在一起唠家常。
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梁愚还接管了男生宿舍,这也开创了学校有史以来女教师管理男生寝室的先例。梁愚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学生都睡熟之后才休息,夜里还经常到走廊进行巡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每到寒暑假,梁愚就挨家挨户地对学生进行家访。
学生希望“长大后就成了她”
9年3班学生孔德彬悄悄告诉记者:“我们都特别喜欢梁老师,她就像妈妈一样,时刻关心着我们。她总是鼓励我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每次期末考试结束后,哪个同学成绩要是落后了,她都会找谈心,耐心地开导我们,从来不跟我们发脾气。”而9年4班的孙正怡最喜欢上梁老师的音乐课了:“梁老师唱歌可好听了,我们每次都听不够,她就反复地唱给我们听。我以后也要成为梁老师那样的人。”
校长李浩告诉记者,梁愚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快和责任心强。虽然她本身教的是小学科,但每天都会跟各科的科任老师进行沟通,了解班里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学生们谈话,督促他们学习。现在,沈阳市第72中学正在创建人民满意窗口单位,梁老师就是这扇窗户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从2001年当上班主任,梁愚已经送走了近十届毕业生。“为了这些孩子,生病的丈夫、上学的儿子、家里的地和鸡鸭我都顾不上了。但看到自己教的孩子们能快乐成长,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了。”如今,梁愚的儿子已经是沈阳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大四的学生了,在妈妈的影响下,他也立志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本报记者 王若若文并摄
她倔强地挑战填鸭式教学
——记法库县秀水河子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历史老师张文
一个体重不足百斤的瘦小女子,一个家庭幸福的普通农村老师,倔强地向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发起挑战,积累1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60多万字的教学后记,誓把学生从沉闷、机械、缺少自主性的“一言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更多厌学、不擅长学习的辍学生吸引回课堂,让农村的课堂不再冷落任何一名学生。
法库课改八年,在11所课改试验校10所受挫的最艰难岁月,在不愿课改老师的势力急速抬头的关键时刻,她仍毅然决然地扛起课改大旗,勇做先锋。在她的努力下,曾经落后的农村学校,全县监测成绩排名首位。农村学校的监测成绩竟然超过镇内学校,这在法库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个创造奇迹的老师,就是法库县秀水河子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历史老师张文,法库县秀水河子初中“三三四”教学模式的创始人。
突破传统,挑战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1991年张文师范毕业后回到母校登仕堡初中任教。当时,校长再三叮嘱她一定效仿老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刻苦努力下,张文的教学成绩在同年部遥遥领先,可她并不开心。她清楚地看到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沉闷,以成绩为评价标准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漠、情商修养欠缺、各种能力缺失,同时,学生学习的低效、厌学甚至辍学使教师也产生了挫败感。一年后,张文调到秀水河子初级中学,改变教学模式的迫切感与日俱增。
张文开始探索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一体教育”。在一次听课中,校领导意外发现,张文一直在实施两年前学校倡导的“分层次分组教学”,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很快,她的历史课七环节模式,被定为市级科研课题,在全县推广。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的顾金萍在给张老师的信中说:“一般的教学可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您的教学却是方法的点拨、意志的培养、生命的激发,谁做了您的学生,谁就是幸运的。”
能上能下,教研是不变的方向
看到教研成效,学校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张文被提升为教导处副主任,主抓学校教科研工作。张文指导全校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完善“分层次分组教学”模式,逐一指导教师“说课的技巧”等实用技能,指导教师将“生活化教学五环节”模式运用于9个学科的教学,并申请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张文的大力推进下,全校教学质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教案经常被印发全县各初中作示范教案。张文撰写的实验报告《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还被发表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学刊》上。
2004年学校机构改革,不再设副主任职务,张文又成为一名普通教师。这对于30多岁的她,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但张文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教研,而是拿出家中所有钱买回了全校第一台电脑,上网查阅资料,自费购买教育书刊,苛刻地给自己规定学习任务,继续尝试教学改革。
以身作则,甘当课程改革的探路者
在校长黄冬梅的鼎力支持下,2009年张文担任教导主任,主抓课改工作。她说,要组织教师课改,首先自己要是位课改行家。
当时,张文既要熟悉教学管理的业务、管理一个年部,还要教课,长期的劳累,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不能伏案写字,她就趴在床上写、蹲在茶几旁写、站在窗台前写。自己把学到的教学理论消化后,再结合学校课改实际,举生活中的例子给老师们作讲座,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解析课改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等,被人誉为“生活化培训”。
2009年,秀水河子初级中学七八年级监测成绩在全县农村中学位列第一名、第二名,九年级中考成绩创校历史新高,教师对课改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终于,她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会贯通,创造出适合秀水河子初级中学的“三三四”教学模式,迈出了法库县课改示范校成功的第一步。如今,“三三四”教学模式已被立为省级科研课题。秀水河子初级中学已经成为“法库初中教师课改培训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陆续有外市地学校来考察学习。
当被问起:“你身体不好,整天操心、挨累、惹气、不讨好,还玩命干,值吗?”的时候,张文只是微微一笑,“研究课改,起初源于兴趣,后来觉得是一种挑战,再后来觉得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了当研究型教师,就注定了一辈子不得安闲。”
他是学生的“守护天使”
——记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教师范宝军
在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一名51岁的男老师背着雪白的“翅膀”与58名学生一起挥舞。阳光下,“翅膀”们缓缓地向四周散开,形成了一只“巨型翅膀”,仿佛要飞向蓝天。当观众们的掌声响起时,他的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他叫范宝军,从教28年来,他就像一位天使,守护着学生的点点滴滴。
退伍后实现儿时园丁梦
范宝军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每天都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他的成长。那个时候,范宝军就是和一群孩子成天在外面疯。
读小学时,因为遇到一位老师,改变了范宝军的人生。范宝军的班主任是一位能歌善舞、知识渊博的女老师,对每个学生关心得无微不至。范宝军的父母没时间给他洗脏衣服,老师就帮他洗;范宝军拼音写错了,老师就一遍一遍纠正直到他写对为止;范宝军没吃饭,她就把他带到家里给他做饭吃。渐渐地,范宝军从一个“淘气包”变成了“好学生”,学习成绩很快名列前茅,那个时候他就坚定了当老师的梦想。
1984年退伍转业后,由于在部队表现良好,银行、乡政府、学校等都向范宝军抛出了“橄榄枝”。在抉择的日子里,范宝军茶不思饭不想,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家人也跟着心疼。姐姐找到了范宝军,她告诉范宝军她和哥哥虽然已经成家,但是他们依旧会帮忙照顾父母。范宝军的父母也告诉他,两个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们也能打些零工养活自己。
在家人的支持下,范宝军最终成了一名农村的民办教师,当时月薪100元。
从“青苹果”变成最受欢迎老师
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范宝军虽然热情高涨,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经验不足,范宝军讲课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看到学生们的冷淡反应,他心里十分着急。
范宝军决定再去当一回学生。他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和学生们一起提问。3个月后,范宝军转变了教学风格,他把书本的内容总结成一个个问题。课堂上,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快范宝军就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2002年,由于工作需要,范宝军从沈北新区兴隆台中心小学调入了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学校领导决定让范宝军接手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没想到立刻遭到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质疑:“一位40多岁的男老师,能做好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吗?”
面对无数质疑的声音,范宝军没有退缩,他坚信事实胜于雄辩。有一次,在范宝军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发现有个叫亮子的孩子总是夹着双腿走路,双眼还不时地偷偷地看着自己。范宝军意识到亮子肯定有事发生,他赶紧跑过去,发现孩子已经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面。范宝军一把抱起了亮子向办公室走去。他打来一盆温水为亮子洗干净了身体,又为他找来干净的裤子换上。拾掇完孩子后,范宝军又把亮子的裤子洗干净晾了起来。放学时,当亮子的妈妈了解到情况后,她的眼睛湿润了。
顾艳文校长告诉记者,每天早晨,范宝军都是第一个赶到学校,为孩子们打扫教室;每天傍晚,他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因为忙着为那些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义务补课。“宝军班”成了学校的品牌,学校还成立了“宝军工作室”,通过范宝军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
当老师这么多年,范宝军遇见过各种类型的学生,他始终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用心教育他们就都能成材。看着每个学生的改变,范宝军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