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外派技术人员 远程科技服务
外派技术人员 远程科技服务
【2014-11-10 来源:阜新市传媒中心】

    “我们有了这些驴驹驹,就等于有了金疙瘩,致富有希望咧!”10月13日,在阜蒙县大巴镇阜关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前,4辆装有铁笼的大货车上密密麻麻挤满200头驴驹,正在组织装卸工装驴驹的山西岚县大蛇头乡木会村村主任马广怀对带领村民致富充满憧憬。 

    “这200头都是不满半年的小驴驹,平均售价4150元,除去开销,每头驴净赚2000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观。”合作社社长杨雨峰向记者介绍。 

       随着2009年、2012年,大巴镇先后被辽宁省、全国评为“辽宁特产肉驴之乡”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阜关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名气也水涨船高、享誉全国。今年以来,合作社除在原有卖肉驴、开驴肉特色饭店等传统项目基础上,拓展了为扶贫推进村提供种驴、外派技术人员和远程科技服务等项目,为合作社社员收益开辟新增长点。 

    “今年,我们为山西、内蒙古、河北、江西、吉林和黑龙江6个省区农村提供800头种驴,其中不足半年的驴驹售价为4500元左右,一至两年的种驴售价高达7000至8000元,仅此一项每个社员就增收1.5万元。”杨雨峰兴致勃勃地谈起新项目。 

       大巴镇太平村村民吴俊和家里有不足10亩薄田,本人患气管炎,父母年近八旬,拉扯一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巴。合作社把卖种驴项目放到他家,旱灾之年吴俊和的日子却挺“水灵”。“今年,我卖了15头种驴,纯收入3万多元,加上卖肉驴,共挣了5万多元。田地只有三成收成,可是光卖驴一项我家就脱贫了!”吴俊和向记者讲起自家的脱贫经。 

       去年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对口支援扶持各地养殖关山肉驴的扶贫整体推进村,聘请18位大巴镇合作社技术员分赴各地为养驴户进行技术指导,由国家科协负担技术员一切费用。 

    “我去年10月到山西吕梁市当技术员,每月有7000元工资,另外,吃、住、行一切费用全报销。一年来,我在外边挣了8万多元,家里养驴又挣了10万多元,收入比去年翻一番。”合作社社员、太平村村民付子彬边收拾行囊边对记者说。从山西归来,稍事休息后,老付又要到江西吉安进行技术指导。 

    “按照一个技术员每年挣6.5万元计算,18个技术员就能收入117万元,社员将这笔钱带回来用于扩大合作社养驴规模,长此以往,我们镇的养驴产业会实现不断发展。”大巴镇镇长齐金荣向记者介绍起外派技术人员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您好!杨大哥,我家的驴趴在地上不吃草是怎么回事儿?”在杨雨峰家里,记者看到他正通过视频为江西吉安的一位养驴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观看视频和QQ对话聊天,杨社长为江西的驴作出了“诊断”。 

       远程技术服务这一新项目备受外地有意引进种驴的乡村和农户青睐,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从事产业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驴患病或生长缓慢,从而影响收益。通过开展远程网络技术服务,解除了肉驴养殖农户的后顾之忧。文章开头,记者提到的木会村正是相中了这一服务项目,从而坚定了引进关山驴的决心。 

       截至目前,大巴全镇肉驴饲养量达6.7万头,比2000年增长了224%,品种改良率达到了100%。以大巴镇肉驴产业发展为依托,阜蒙县养驴已达20万头,全市养驴超过30万头,在全国所占份额超过15%。以阜关肉驴养殖合作社为核心的大巴养驴协会,年出栏种驴和肉驴总计1万多头,实现产值4300多万元。目前,协会拥有养驴分会14个、养驴小区10个、牧业公司1家、驴肉深加工企业3家和东北最大的肉驴专业交易市场1处,大巴镇肉驴养殖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大型基地、有龙头企业、有可靠销路、有品牌优势、有技术服务体系,集产、加、销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