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1岁的“老旅顺”于长顺看来,有轻轨和没有轻轨,生活完全是“两个样子”。
以前老于想从旅顺“进城”逛逛街,看看旅顺南路的山海风景,其实挺难的。这条路上的客运车不算多,站点也有点少。要从老于居住的旅顺新港附近抵达市中心,他得倒三趟车。去年5月,开始试运营的202轨道延长线改变了老于的“生活状态”。凭借这条全长40.38公里,未来将和地铁2号线“无缝衔接”的轻轨线路,老于可以早上在塔河湾畔钓钓鱼,中午到小平岛吃顿海肠饺子,晚上再返回40公里外的家。众多大连人从生态新城到繁华闹市的便捷生活,正依托越来越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实现。
“老旅顺”的“轻轨生活”
1月12日中午11点,于长顺乘坐的202轻轨列车从旅顺新港驶入蔡达岭车站。他抱着小孙女下了车,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刚才睡了一觉,一睁眼就到大连啦!”老于笑着说,但在去年5月202轨道延长线试运行前,想从于长顺的住处“进城”逛逛,要费劲得多。
老于说,从旅顺到大连,传统公交路线是旅南客运。“公交车数量不多,运行时间也有点短。”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大连,成了家。老两口想到市区看看小孙女,得先乘坐小客车从新港到旅顺车站,再转乘大客“进城”,在黑石礁下车,他还得转乘市内公交车。“跑一趟,连转车带坐车,起码两小时。”
很多在大连旅顺间通勤的年轻人嫌麻烦,坐返程车成了“无奈的选择”。
眼看轻轨延长线在旅顺南路的山海之间延展铺伸,老于说自己“一直盼着通车”。去年5月2日列车试运行,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的老于也赶来凑热闹。“到底是轻轨列车啊,真快、真稳!”老于如今来大连再也不必倒车了,家门口不远处就是新港轻轨站,眼下轻轨通到蔡大岭。老于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早上慢慢悠悠起床,坐着轻轨到塔河湾找老朋友神侃一通,天气好的话到海边钓钓鱼;想孙女了,跳上轻轨就可进城把孩子接到家里住几天。一条轻轨延长线,把40多公里的距离拉近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无缝衔接”的未来12日中午的这趟轻轨列车上,不少乘客都是中老年人。蔡大岭轻轨站站长王少怡说,这是202轻轨延长线的“特色”。试运营期间,除了那些上班族之外,像老于这样悠闲往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王少怡还记得,轻轨延长线试运营的头三天,客流量超过2.2万人次。轻轨平稳前行之时,车厢内乘客举起相机手机拍下窗外风景的镜头并不少见。在这条起始于河口、沿旅顺南路直至旅顺新港的40.4公里轻轨线路上,高架线路30.9公里,地面线2.8公里,全程山海相间,景色旖旎。“很多乘客都是冲着沿线风景来乘车的。”王少怡很自豪,她觉得自己服务的是一条“旅游景观线”。更美好的场景将在未来出现。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城市公共交通未来发展目标,我市正在努力整合地铁、轻轨与公交线路。其中地铁一号线和202轨道延长线的“无缝衔接”正在其列。除了老于这样的“老旅顺”,那些在飞速发展的旅顺开发区企业中工作的年轻人,也可以在轻轨列车正式运行之后乘车往来新老城区。“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美好生活并不遥远。王少怡说,她很期待,在这条轻轨线路上能见到更多年轻而行色匆匆的面孔。城市公共交通:承载便捷生活2014年,202轨道延长线的试运行只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诸多“利好消息”之一。这一年开始时,16条“定制公交”线路“打通”了城市公交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让那些需要挤公交车上下班的白领一族不必再担心雨雪天;这一年结束时,南部滨海大道、金普城际铁路、大连湾海底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在火热进行,大连人最关心的地铁建设,也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一年,我市共维修主次干道17条、街巷路146条,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51条,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老于和千万市民的生活将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