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盘锦人的小康路
盘锦人的小康路
【2016-09-21 来源:盘锦市融媒体发展中心】

       自从干起小豆腐坊,日子就好起来了。能有今天的生活,都得感谢党、感谢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说起生活的改变,邵桂兰老人有说不完的感谢。

       就在几年前,邵桂兰一家还是贫困户。

       邵桂兰是盘山县陈家镇陈家村人,今年63岁,她自己身体不好,老伴孙国金也常闹病、耳聋,是半个残疾人。儿子、儿媳务农,孙子上学,一家人就靠几亩水田维持生计。看病、吃药、打针,这些不确定的额外支出,让日子过得艰难。

     “是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帮扶,邵桂兰一家才有了豆腐坊这个致富项目。”村支书告诉记者,2013年,来村里做帮扶工作的市领导了解邵桂兰一家的情况后,考虑邵桂兰有做豆腐的手艺,就建议她办一个豆腐坊。经过多方努力,豆腐坊投产了。

       如今,邵桂兰家的豆腐年收入八九万元。他们一家实现了致富梦,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陈家村,在陈家镇,乃至在全市城乡,像邵桂兰一家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帮扶下脱贫致富的家庭有几万户。而邵桂兰们的小康路,正是盘锦在全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照。

      城乡一体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现在咱们村里人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吃穿住行,从环境到文化生活,今非昔比。”大洼区新兴镇南岗子村民刘换奎告诉记者,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村里的路通了、房子漂亮了、环境美了、自来水和燃气也用上了,超市、浴池、卫生所、综合服务中心更是让村民享受到了城乡均等发展的成果。

       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主任齐志强说,在盘锦全面小康发展史上,让百姓感受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就是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民生实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正式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确立为“三大任务”之一,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市委在省政府正式批复盘锦市建立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一时间做出的战略决策。

      2011年1月,盘锦市组建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同年9月,召开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2012年10月,再次召开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与农村两个现代化建设。

      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市委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以在全省率先同步实现城市和农村、人头和人均、指标和感受上的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把农民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作为重点,突出了“一切为民”的思想,让城乡百姓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委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提出“以城带乡,扬长补短”的推进思路,让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以宜居乡村建设倒推城镇化进程。

      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全域小康”的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牵动、示范作用的基地和项目。在盘山县甜水镇九间村,蔬菜大棚成为全村人致富的主打项目;在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该村的葡萄园项目种植户达到了200多户;在大洼区新兴镇腰岗子村,河蟹养殖项目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河蟹村”。这些因地制宜的特色项目成为城乡一体化、全民奔小康的基础,实现了全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双提升”。

      实施精准扶贫 全民共奔小康

     “我们家靠养猪过上了好日子,这都是党员干部帮的忙。”盘山县古城子镇农民刘乐之说,为了帮他脱贫致富,县安监局干部于怀文掏出5000元钱给他买回猪崽,又协调村里帮他建起猪舍,通过养猪改变了刘乐之全家人的生活。

       思路决定出路。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宗旨。在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中,对弱势群体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加速推进盘锦市全面小康的进程。

      “过去五年间,是盘锦市共同奔小康的加速期。在市委的领导下,盘锦市建立了科学的帮扶机制,以党组织为主体、党员为骨干,发动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据市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许香秋介绍,从2011年初开始,市委开展了万名机关干部“大走访、送温暖”“干部驻村、党员入户”等帮扶活动。五年中,1.6万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款物5720万元,实现了困难户全覆盖。

      “我家今年稻田里的河蟹、泥鳅鱼多卖了不少钱,一亩地多收入两千元,二十亩地就是几万元,这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盘山县太平镇仙水村村民李明光说起家里的收入,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2014年,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报告强调要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使转型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为此,盘锦市选派出96名党员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32个省级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队从村情出发,制定了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为重点帮扶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和项目。到目前,32个贫困村村村都有新变化,重点帮扶户全部脱贫,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门路。

      “在实施精准扶贫攻坚中,市委站在全市一盘棋、奔小康一个不能少的高度,统一部署,城乡排查,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每个家庭。”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工会主席赵爱华告诉记者,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市委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大受益区。

       2015年6月,为巩固“大走访、送温暖”帮扶活动的成果,市委又推出了“走亲戚·在行动”帮扶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到困难家庭走访、一起劳动,帮助农户销粮买菜、介绍工作,或资助搞创收项目,引领乡亲们走上小康路。

     “盘锦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升至全省第三……”这是盘锦进入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更是盘锦人的自豪!

      成果全民共享 保障覆盖城乡

      “被纳入低保后,每月领取低保金842元,而且享受的是城镇居民医保,医疗费自己承担很少的一部分。”大洼区大洼镇兴盛社区低保户刘娜,通过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机制受益。

      在盘锦城乡,和刘娜一样的受救助群体享受着多重保障,有了社会保障这张大网,他们越来越有幸福感。

      2012年,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坚决兑现10项重点民生工程,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卫生服务、住房供应、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 ,确保城乡人均收入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越是发展,就越要倾力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在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大格局中,市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加快改善民生,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强势推进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

      “盘锦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已经提高到4368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2912元。”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丽娜告诉记者, 2012年开始盘锦市开工建设了市民政福利中心,让孤残儿童、老荣军、城市“三无”老人享受到了最好的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有保障,是全面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硬指标。”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亮说,市委始终把解决百姓就医问题作为大事来抓,积极推动医改,实施医保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居民同等就医政策,建设了市中心医院、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及乡镇医院、村卫生所等一批医疗服务机构,并于近期在盘锦市公立医院实施了药品零差价,大大减轻了市民的就医负担。

      五年来,市委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健全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起一道老有所养、贫有所济、困有所帮、病有所医的“民生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