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刘杖子村是一个土地较为贫瘠、交通相对闭塞的小山村。自从结了一门好亲戚——鲁迅美术学院以来,这里的村容、村貌和百姓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喜人的变化:两条笔直、平坦的村级公路贯通村组;村文化室、图书室焕然一新、电脑、电视、书籍、学习桌椅一应俱全;贫困户在春节时能收到米面油等慰问品、春耕时不用为种子化肥犯愁;养猪、养鸡、养牛羊等致富项目在村民家中遍地开花……对此,刘杖子村党支部赵书记感激地说,这都是鲁迅美术学院对困难群众动真情、帮助村里办真事,真扶贫、扶真贫结出的硕果。
鲁迅美术学院自2014年与刘杖子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积极落实帮扶工作,在学院经费中专门列出专项资金,并组织全院教职工捐款10万余元,全部用于刘杖子村扶贫帮困工作。学院结合村情,立足于为村里办实事、解难事,抓利长远事的出发点,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涉及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帮扶。一是开展春节走访慰问困难户活动。先后投入资金近4万元,在春节期间为贫困户购买米、面、油等慰问品,对他们个人生活进行救助。二是帮助村里改善交通环境,投资26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两条3.5公里的村级路,村里将其命名为“鲁美路”。三是对困难户春耕生产进行帮扶。投资近1万元,为11户特困户购买了化肥和种子,确保其顺利进行春耕生产。四是对贫困学生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先后帮扶11名贫困学生就学,给予每人1000元的现金资助。
特别是今年,学院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副书记王虹先后3次率中层干部到刘杖子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并入户走访和慰问困难户;学院的23个基层党支部书记与20户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工作;开展“手拉手、心贴心、送温暖”系列献爱心活动。为贫困户捐赠衣物,为中小学生免费发放教材及练习册,向村图书室捐赠图书及杂志、期刊;投入资金5万余元,为村里打一眼深水井,解决村民吃水、用水难问题;筹措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帮助筹建刘杖子村溜达鸡蛋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为贫困户销售鸡蛋4000多个,创收4000多元;先后投资数万元,帮助有致富意愿却缺少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致富项目。
两年来,学院先后向村里派出了两批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队员们甘于辛苦、扎根山村,走遍刘杖子村的山山水水,准确掌握了耕地种植、畜牧养殖等村集体经济现状。同时,关注民情、心系群众,挨家挨户深入开展调查摸底,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致富意愿等情况。经过精准识别,共确定58户贫困户,先后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现已对他们登记造册,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将陆续分批、分类对他们进行帮扶。
驻村工作队成员们常年活跃在村里的田间地头,早已把自己当作刘杖子村的一份子,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由衷感激。他们与贫困户亲如一家,发自内心地帮助贫困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日前,他们帮贫困户卖枣的事迹,被村民们交口称赞着。村里一贫困户家中因为缺少劳力,满树成熟的大枣难以出售。得知此事,驻村工作队主动登门帮助采摘大枣,并打好包装,专程开车拉倒沈阳以高价代其销售。如果算笔经济账,这些大枣的价值远远抵不上开车的费用,但他们这种“急民之所急,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为民情怀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今后,鲁迅美术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继续采取“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精准扶贫方式,通过分批与贫困户们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最终帮助刘杖子村的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