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村社携手一体化 产业兴村惠民生——铁岭市清河区前杨木林子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惠及民生
村社携手一体化 产业兴村惠民生——铁岭市清河区前杨木林子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惠及民生
【2017-03-13 来源:清河区委宣传部】

    在传统节日重阳节,铁岭市清河区前杨木林子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都得到了500元的慰问金和一份节日礼盒。以前这些村干部和老百姓敢想却办不到的事,如今在前杨木林子村已经成为“标准待遇”,不仅如此,“七一”慰问老党员、春节走访困难户等都让村民享受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来的发展成果,2017年春节,村党组织为每名村民都发了10斤白面。当然,村集体之所以能有底气,也绝对离不开近年来前杨木林子村“两牧一米”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村社一体化后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做后盾。

党组织引领,收获第一桶金

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是实现农村发展稳定的三驾马车,如果说有人管事是前题,有章理事是保证,那么有钱办事就是关键。面对村集体经济拮据的“紧箍咒”,前杨木林子村以村社一体化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瓶颈的“金钥匙”。

“说起合作社,组织部和民政局可是我们的娘家。当年没更名的时候还应该叫农民协会,中央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可我们哪儿知道这些好处,要不是组织部和民政局的干部‘手把手’的教咱,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合作社。”前杨木绿色水稻合作社负责人这样介绍。

2006年为了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清河区组织部和民政局联手开展了“支部+协会”活动,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将组建农民协会的材料、手续、筹办条件等面对面地教授给村干部和有需求的村民,并帮助其代办相关手续、简化审批流程,转眼间葡萄、奶牛、玉米制种等一批优势产业相继组建起农民协会,并迅速遍及全区41个行政村,播撒下村民联手致富、抱团发展的思想萌芽。

前杨木林子村绿色水稻合作社的前身绿色水稻协会,就是当时起步最早的农民协会之一。协会组建之初,为了学技术,村班子先后跑沈阳、去熊岳40余趟,引进了适合在本地种植的袁氏大粒、中单一号和中单二号等品种,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给村民上课,最终掌握了绿色水稻种植的全套方法,产品质量通过了国家认证。为了创品牌,与区内企业北绿集团多次沟通,无偿为协会提供了47万元的机器设备和“北绿”注册商标。由于品质优、包装精和免淘技术等优势,“北绿”绿色大米虽然比市面的其他大米价格每斤高约0.2-0.4元,但刚一走向市场便供不应求。当年就实现销售额100余万元,社员分红7500元。随着逐年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有固定资产150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量1050吨,社员310户,其中,党员50名,人均年分红1.5万元。村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变身为合伙闯市场的大股东。

合作社成立的几年来,不但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在合作社党员的带动下,群众的致富信心、致富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都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干部带群众,群众帮群众的和谐氛围。社员李秀华肢体残疾没有劳动力,眼看别人家的稻子已经割完,自己却无能为力非常着急,合作社党员张宝山、曾立芝等几人主动上前帮她家收割稻子,不要报酬。社员杨家奎家大棚失了火,村书记从自己兜里掏出2000元钱,帮杨家奎购买朔料布恢复了生产,充分发挥了合作社党支部的联手发展、抵御风险的优势作用。

抱团式发展,整合各方优势

村社一体化的抱团发展模式,重点是要找准党支部与合作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结合点,让村党支部和合作社既能相互促进、又各行其责,为此前杨木林子村规定了村党支部与合作社的“四联”管理机制。组织联合,即:“村社合一”村党支部也挂合作社党组织牌子,而合作社的工厂车间外墙上也挂着“合作社中党旗红”的醒目牌子,实行一个支部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人员联用,即:采取村社干部“交叉任职、双向进入”的方式,将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合作社骨干,把合作社骨干培养成党员或村民代表,既为合作社培养了人才骨干,又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工作联动,即:发挥村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帮助合作社健全组织章程和管理机构,落实村社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合作社生产经营事务,推动合作社规范运营、健康发展。资源联享,即:村党支部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向合作社倾斜,远程教育平台、大学生村官等与合作社共享共用。

作为村社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体,前杨木林子村党支部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远程教育管理站及农户的交流与合作,将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促进集体增收的同时,有力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实现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达成了1+1>2的叠加效应。1999年,前杨木林子村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零”负债,2009年,村集体就拥有绿色水稻、葡萄、肉鸡、肉牛等致富产业项目6项,2016年,村集体已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集体存款120余万元,全村社会年产值达5000万元。

村干部带头,鼓足后劲闯市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为了发挥党员干部在促进村民致富和集体增收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前杨木林子村开展了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双带”竞赛活动。

“不仅村干部,我们每名普通党员都和党支部签订了责任状,无论是养鸡养牛,还是栽植榛子果树都行,必须一门心思搞点啥,才对得起党员这称号。今年,我的任务就是和其他4户合伙搞起2座养鸡大棚!”村委会主任迟刚乐呵呵地说。通过开展“双带”活动,村党支部与乡镇党委,村干部、党员与村党支部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党员干部在带头兴办企业、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目标责任,使党员树立起不能带头致富就不是合格共产党员、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就不是合格干部的理念。也使村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潜移默化地转变,原来农闲时间打打麻将、喝喝小酒的不见了,学手艺、上项目和外出务工的一年比一年多。

“群众不致富,不是好干部,老百姓兜不鼓,整啥也没力度。”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在竞选村书记时给老百姓的一句承诺。近年来,村党组织班子把目光瞄向了精品农业,打起了招商牌。在区、乡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先后引进了宏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润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发展注入了多轮动力。第一轮,就是企业从落地到达效让村民和各级财政增加收入;第二轮,就是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在两家企业长期上班的本村和邻村村民就有700余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像城里人一样,天天有班上,月月领工资;第三轮,就是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前杨木林子村围绕发展肉鸡、肉牛两大配套产业,以“村社一体+龙头企业”的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村党支部协调配合,采取农民入社、定单养殖的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村社一体+龙头企业”的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原材料收购的质量要求和就地取材,也为农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资料,降低了经营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几年来,前杨木林子村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千元达到5200元。

发展好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也要节流,为了节约开支,村班子从自身下手,为村集体经济减负。首先清退了4名中心户长、6名巡逻员,撤消了12名村小组长,对村里所谓“皇粮户”“断奶”。班子成员也由原来的8人缩减至5人,实现了“精简高效”。并规定村干部必须天天按时上班,包括星期天、节假日,实行签到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坚持至今。村干部人手少了、工作忙了、要求严了,但班子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却大大增强了。其次,千方百计节省开支,村里搞“净化工程”,需要大量的花草,村干部就在自家园子里用棚膜育苗,无偿为村里栽花种草,每年节省资金上万元。对凡是自己能动手的事,村干部绝不多花村里一分钱。同时,实行了“四民主、三公开”制度,即:实行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四个民主”和村务、党务、财务“三个公开”,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务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村里大事小情,都必须按组织原则和规章制度办,集体研究决定。村干部的这股“严”劲和“细”劲,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村民担心村干部乱花钱、打白条等顾虑和看法,增强了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共享丰收果,让群众得实惠

村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干部在信息、技术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把群众组织起来,攥指成拳,统一运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了集体积累,使村集体的“家底”厚了,搞公益事业也有了“源头之水”。几年来,前杨木林子村累计筹资145万元,带领村民自己建篮球场、健身娱乐广场,铺设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硬化村路,安装路灯,修建长廊,清运垃圾,统一砌围墙,建环保厕所,翻建办公楼,建成了崭新的便民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对全村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美化亮化。村集体还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春节给村民发面粉、大米、豆油、刀鱼等慰问品。如今一幢幢装修别致的瓦房,一条条宽敞的村路,到处呈现出一派农家小康的景象。前杨木林子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环境优美村和省级“五个好”支部标兵村。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生活改善了,但这时,还有一些农户没有脱贫,村班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困户张守拥妻子病故,带着孩子住着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即将倒塌的两间草房,村里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建起50平米的砖瓦房。并先后为张守拥、安占山、吴占儒、李秀华等四户残疾人和贫困户集资三万多元,帮助他们翻修房屋。从鲅鱼圈来村里承包土地,搞葡萄种植的曲久权,由于资金周转不足,没钱买架杆和铁线,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支部拿出3000元,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有为才有位”,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使村民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善,更增进了村民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赢得了民心和老百姓的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