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万物复苏。2017年3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葫芦岛市兴城市西部山区的碱厂乡白庙子村,由于那里荒山多耕地少,信息相对闭塞,所以一直比较贫穷。近年来,该村在上级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林,努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通过打造红南果梨园等产业扶贫项目,吹响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日子有奔头了
“以前经常借钱过日子,见人不免自觉矮三分,我打心里想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现在的好政策,让我家的日子有奔头了。”说这话的是白庙子村村民杜玉广,他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个年近不惑的庄稼汉衣着简朴,看样子正准备下地干活。他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和妻子仅靠家里的6亩地维持生计,“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大女儿已经上高中,小儿子上小学。因家里缺少其他经济来源,又要供孩子读书,卖粮那点钱根本不到哪儿,所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杜玉广告诉记者,为了让家人尽快过上好日子,这些年他也不断努力着,除了种地外,他还在山上开荒,种植了近千棵南果梨树,“但南果梨卖不上好价钱,玉米也出不了多少钱……”他摇着头说。紧接着,杜玉广话锋一转:“但政府想着咱农民,出台了扶贫好政策,我的干劲儿更足了。”他用手指了指在自家院子里“溜达”的一群小鸡说:“现在是政府帮咱脱贫,扶贫办每年都发家禽和种子等给贫困户,这些小鸡就是政府发的。你看,那边放着的花生良种,是前几天刚领回来的。” 杜玉广告诉记者,前年他还承包了20亩耕地种植花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他又添置了一台农用机械和一台三轮车。“有了农用机械,不仅自己用着方便,还可以给别人干活赚点外快,我们两口子一年给别人出工也能赚个万把元钱。”
产业扶贫惠千家
白庙子村党支部书记田士权告诉记者,白庙子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里有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杜玉广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是踏实肯干的人,但不了解市场需求,“这几年,他家的南果梨产量倒不少,就是卖不上价钱。”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一直致力于带领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田士权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把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作为工作重点。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和乡干部一道积极寻找水果发展新途径。经过多次考察和小范围试种,最终确定将原有的普通梨树嫁接成红南果梨,提高梨的品质。在乡政府引导下,自2013年开始,白庙子村相继对老梨树进行高接换头。去年,整个村的8万株梨树已经全部完成高接换头。
“打造红南果梨示范园,是乡政府的产业扶贫项目,对老梨树高接换头的钱,都是政府补贴的,政府还投资建了4个大型水果储藏恒温库,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白庙子村苏屯,正在往自家果园里运农家肥的王玉文告诉记者,他家原有南果梨树800余棵,2015年,他响应乡里改造果树的号召,将家里的梨树全部高接换头改造变成了红南果梨。
“以前咱农民就知道埋头干活种地,根本不懂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参加乡里和村里的培训,知道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政府还通过产业拉动来引领咱脱贫致富,真是太实惠了。”王玉文望着自己的梨树说,“今年,这些换头成功的梨树,都进入了盛果期,按照往年红南果梨市场收购价估算,一棵树的收益差不多在200元以上,收入一下子能翻二三倍呢。”
从以前经常“拉饥荒”度日,到渐渐开始有了积蓄,在碱厂乡像王玉文、杜玉广一样在政府的帮扶下,靠勤劳改变命运的村民越来越多,“在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扶贫好政策圆咱脱贫梦,有了党的好政策,咱的日子真的越来越有奔头了!”许多村民都表达着同样的心声。同时,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田士权表示,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杜玉广等人应该是今年第一批脱贫销号的建档立卡户。“让贫困户销号后,就是巩固脱贫成果。目前,乡政府正着手做大红南果梨产业,同时,还将靠产业带动,不断扩大脱贫队伍。”田士权告诉记者,碱厂乡政府已提出“建设生态碱厂,打造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正在规划发展集旅游、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好让更多群众走上脱贫之路,共圆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