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习惯于依靠生活地区的资源谋求生存发展。记者在锦州市义县采访时发现,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依托资源优势,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产业成为农民脱贫的“新引擎”,实现了群众人口脱贫,贫困村销号。 锦州市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位于医巫闾山余脉,这里峰岭逶迤,山势嵯峨,秀丽奇峻的风光一直吸引着众多游客。在村里的旅游基地,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来,反映着生意的火爆。经营者王冈山告诉记者:“每周村里都会来许多游客,到了周末更是火爆。以我这个山庄为例,周末多时能达到20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几十人。村里的群众会将山野菜等土特产出售给游客,一年卖东西的收入都能超过万元。”然而在村书记计百冬的描述中,曾经的大铁厂村并非如此:“脱贫工作刚开展时,村里通过走访、群众确认等确立的建档立卡户有165户,经过多方研究,村里决定从传统产业方面入手,通过旅游和棚桃种植带动,带领群众脱贫。” 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和努力下,大铁厂村逐渐为外界所知,游客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办起了农家院,在家门口卖起了山货。在棚桃种植上,村里成立了棚桃种植合作社,引进了极具市场前景的油蟠桃,从而带动了入社村民的收入。计百冬介绍说,通过这两项的带动,大铁厂村已经实现销号。下一步村里计划扩大合作社规模,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大病补助,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大榆树堡镇上大峪村有建档立卡户108人,经过调查村里发现,贫困原因多是因病、因残或是家中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在上大峪村,李子树种植一直是这里的传统产业。全村几乎家家都有李子园。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从传统的李子树种植入手,破解群众贫困难题。2016年,村里成立了“义县上大峪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群众入股。入社后,大家集中起来,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帮助其剪枝、打药、浇水、摘果等果园管理,使不少已经弃管的果园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使贫困户恢复了收入。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联系外出打工、发展养殖业等,当年实现了贫困村销号。村书记王国忠说,未来,村里继续以合作社带动为主,改造果树品种,引导农民“抱团取暖”,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