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粮票,一台老式照相机、一本小人书……时光匆匆流逝,这些老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但是它们曾经承载的或美好或酸涩的回忆却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正是这些既普通又实在的老物件记录了老一辈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中,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能闲下来喝喝茶,跟朋友聊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在如今的家庭中,茶壶常见,但兼并烧水和泡茶的功能、还能保留40多年的茶壶并不多见,在盘锦市兴隆台区平安街道泰安社区唐吉连老人家里,就有这样一个颜色发白的铝制茶壶。“这茶壶舍不得扔,等水烧好后,里面有个放茶叶的茶漏,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漏中,再等上几分钟,就可以喝茶了。这是从山东背来的,陪着我们老两口40多年了,舍不得扔啊……”唐吉连说。
唐吉连的老家是山东东阿,那里是阿胶之乡,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生活拮据,家里有兄弟三个和两个妹妹。“那些年,国家物资匮乏,人多粮食少,我们家里孩子又多,父母更是不容易,我们经常吃不饱,我和弟弟们要常去给人家干点私活儿,卖力气赚钱来贴补家用。”唐吉连回忆说,那时候念书不容易,文具上,弟弟妹妹捡他的用,书包也全是补丁,能读书的孩子都觉得很幸福。放了学,他和弟弟妹妹就要帮着父母干农活儿。最热闹的日子就是每月月初,在老家有大集,大集上都是卖东西的,孩子们常常成群结队去看热闹。“我们老家有个习惯,就是爱喝茶,不管你到谁家做客、还是问事儿,只要进门,主人习惯性地就会用茶壶泡好茶叶,给倒上两杯,喝了再走,每顿饭后的第一件事儿也是喝茶……”唐吉连说,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用茶水来招待客人。
唐吉连18岁那年,到山东烟台当兵,转业后便回到了父母身边,经人介绍和妻子王荣香相识,结婚后,因为家里困难,他和妻子就跟父母和弟妹们住在一起。“这个老茶壶就是在结婚后,我和妻子赶集时买的,那时家里没有个像样的壶烧水,我看到这个能烧水,里面还能放茶叶,一举两得,就花了3块钱买下了这个茶壶。因为买这个壶,父母好顿埋怨我,说我乱花钱,那时候钱不好挣啊,3块钱能让一家人好好吃顿肉了。”唐吉连说,后来他们有了三个女儿,经济压力就更大了。那时候买不起茶叶,家里的茶叶都是周围经济宽裕些的老乡们送的,还有的是他们给人打工换来的……茶壶买回后,他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经常给来家里的老乡和朋友沏茶喝。“茶壶不大,茶漏里刚好能放进一包茶叶。等把水烧开后,就把茶叶放进去,等个几分钟茶就泡好了,再一人一碗。尤其是跟着父母干了一天活儿回来,妻子给倒上一杯热乎的茶水,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喝边聊,感觉挺温暖的。”
1974年,国家号召支援盘锦辽河油田生产,唐吉连跟父母、妻子商量后,得到了支持,他便报名参加石油大会战,同年就被分配到了盘锦市辽河油田。“临走时,本想把茶壶留给父母,可父母非让我带着,跟同事们喝喝茶,能记着家乡的味道,还能缓解疲乏。就这样,我带着茶壶来到了盘锦市辽河油田。”等安顿好,唐吉连打开行李时才发现,随着茶壶一起来的,还有父母偷偷塞进包里的两包花茶和红茶。
尽管来参与会战的同事来自天南海北,可性格开朗的唐吉连很快就跟大家熟悉并相处融洽。进入11月后,天越来越冷了,一个帐篷里住六七个人,天没亮大家开始工作,天黑才回帐篷,因为周围都是荒地,没有什么遮挡物,寒风吹得刺骨。为了取暖,工人们常常是里面穿棉工服,外面再套上大雨衣来挡风抗寒。看到大家累了一天,唐吉连就拿出茶壶,烧热水给大家泡茶喝,“这暖暖的几口热茶一进肚,浑身就没觉得那么冷了,同事都说我这茶壶好,隔壁帐篷的同事听说我这儿有热茶喝,也时常跑来讨几杯喝喝,我还觉得挺开心呢。”因为茶叶少,唐吉连也是计划着泡,看到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他就趁着休息跑到好远的一个商店里买了几个小茶碗,“那时候一个月工资38元,大部分要寄回老家给父母,我用省下的钱买茶碗。晚上大家坐在一起聊家里和工作的事儿,挺开心。”唐吉连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的冬天,即便穿的再多,也会被风打透,手脚冻得冰凉,那几年得风湿、冻疮、肩周炎的同事特别多,可大家谁都没喊过疼,没把这当回事儿。“参加油田会战,听说哪里的井队又打下一口新井,又有石油增产了,大家都特别高兴,自豪感特别强烈。”
1977年,在单位的协调下,妻子王荣香从山东东阿调转到了欢喜岭家属站,唐吉连夫妻团圆,单位还给他们分了帐篷,“那时候,我们一家五口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尽管这帐篷四处漏风,可每次下班都能看到妻子和孩子,团圆就是最好的。”当时因为帐篷漏风,唐吉连的几个孩子常常被冻得感冒发烧,买药的地方又远,夫妻两个就用茶壶烧热水、烫毛巾,给孩子敷头、擦身来降温,一忙就是一个晚上。当时,唐吉连在欢喜岭采油厂当车工,负责生产油井上的各种零件,打井、钻探、开采石油所需的机器上,螺丝用量最大。唐吉连是个急性子,人又好强,干什么都愿意比着干,为了多做一些零件,他常常最早一个到厂房开工,最晚一个收工。工作累了,回到家,妻子就用茶壶给他烧水沏茶,“每次拿起这茶壶,就能想起老家的父母,心里很惦记他们。”因为唐吉连工作积极、常常超额完成任务,能吃苦,很快被单位党组织发展成了党员。
1978年年底,夫妻两个有了一个儿子。好事成双,1979年,单位给职工们分房子,夫妻两个也分得了一间40平方米的小平房。一家人搬进去后,开始烧燃气取暖,孩子们也不会再冻感冒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也有了些积蓄,开始供孩子们读书。这茶壶女儿儿子都会用,也知道我们喝茶的习惯,看到我们下班回来,他们就会烧好水泡茶给我喝。”几年里,夫妻两个勤俭持家,无论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具,这老茶壶始终在用。“有一年,茶壶的把儿掉了,孩子们都说扔了吧,买新的,我没同意,三弄两弄给修好了,继续用。”2000年,一家人搬进了单位分的楼房,搬家时,唐吉连第一个拿走的就是这老茶壶,特别嘱咐妻子和孩子们不许扔。退休后,唐吉连常常约老同事们来家里做客,招待大家的还是这老茶壶,新的茶叶都是孩子们给买的,“孩子们孝顺,也给我买了紫砂壶、新茶壶、电水壶,可我就是用这老茶壶习惯,摸着它,就能想起家乡的味道,想起在辽河油田工作的风风雨雨……”
如今74岁的唐吉连已经住进了新楼房,老伴儿身体也挺好,夫妻两个常常健身、徒步走、扭秧歌,喝的茶叶品种也是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好啊,国家发展快,尤其是物资方面,现在想吃啥就买啥,退休工资够花,两个人住88平方米的房子,太幸福了!”唐吉连说,因为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多了许多新鲜的生活用品,老百姓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喝茶水也不再是“客人专利”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在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