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在田间、在地头、在春耕备耕的农事活动中,一种与传统农村产业发展不同的新模式正在影响并改变着盘锦市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农旅双链”产业发展模式为引领,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架梁立柱。
“农旅双链” 双核运转拓展农业功能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大洼区新立镇果蔬认养基地的农田里,翻地、施肥等春耕备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新立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突出“认养农业+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以乡村建设为龙头,以乡村民宿为重点,以温泉资源开发为特色,以农业体验为亮点,依托物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农业新科技、新产品等提高农业智能化、精准化生产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年初,新立镇代表大洼区接受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最终审查,并顺利通过。这使当地农业发展跨入一个崭新的国家发展平台,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新路径,成为我市农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最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农村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推进农旅融合。“农旅双链”产业发展模式,是大洼区结合地方特点、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进而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
“农旅双链” 双核发力激发农村活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闲暇时向往寄情山水,感受农趣和田园风光。这为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眼下,正是碱地柿子、草莓集中上市的时节,大洼区内各大采摘基地相继迎来采摘游客。从2018年冬季开始,大洼区开展“我和大洼有个约会”主题系列活动,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转变传统农业思维,将种植户转变为采摘园主,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农旅”产业,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的村容村貌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依托传统农村文化保护开发成果,近年来,大洼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垦体验、健康养生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干农活、吃农饭、忆乡愁”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实践证明,“农旅双链”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农村就是搞种植的定位,随着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农村的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康养等发展优势已经显现出来。
“农旅双链” 双核引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富裕,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意。“农旅双链”产业发展模式,作为农村产业新业态,已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走进位于大洼街道的一处采摘基地,一颗颗果实饱满、酸甜可口的碱地柿子挂满枝头,采摘园主梁立权正忙着修枝剪叶。“今年的柿子品种好,酸甜可口、产量还多,很受人们欢迎!”梁立权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柿子大量上市时,批发给经销商每斤只有3-5元钱,现在的采摘价是以前的两、三倍,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所带来的实惠,让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
“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着力点。目前,“农旅双链”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转变了广大农民的传统农业思维,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对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更多信心与期待。
犁一行田垄,播种四季的希望!大洼区启动“农旅双链”产业发展引擎、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为盘锦市“三农”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启示,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融”出一片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