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大洼,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处处洋溢着盛夏时节的勃勃生机,整洁清爽的城市街道、优美恬静的东湖公园、造型独特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街头引导文明交通的志愿服务队伍……这座坐落在大辽河腹地的湿地城市,无一处不体现出生态宜居、文明向上的城市魅力。
年初以来,大洼区按照盘锦市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各个创建细节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创建管理,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精细化、标准化。
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解难题”
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防止各点位上出现问题反复、回潮,巩固创城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大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分管领导全部包镇街、包社区、包点位,全区领导干部划分责任田,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局面。同时,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分管领导每天必须到分管地区巡视一次,必须发现一些突出问题,必须有一个明显转变,实现了办公在一线,指挥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
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下发创城常态化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责任;成立大洼区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城乡及重点点位进行常态化检查指导……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的过程中,大洼区打出一组组漂亮的“组合拳”,不仅将常态化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更把各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常态工作目标,实施镇街互检、实地督察、曝光整改、跟踪问效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真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细。
实施基础工程,促进城乡面貌“脱胎换骨”
宽敞整洁的民居掩映在繁茂的花木间,翩翩起舞的村民们陶醉于欢快喜庆的音乐中。时下,走在大洼区各村(社区)不难发现,文明创建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
站在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增进民生福祉的起点上,大洼区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工作的着墨之处,随处可见民生底色。坚决拆违,整治私搭乱建,清除了影响城乡品质的“疥癣”和“斑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使大洼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的“样板间”;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常态化整治环境卫生及经营秩序,不断提升建管水平,实现了由“创建”向着“建设”整体迈进。新兴镇居民陈运平说:“看看咱这房前房后的果树,不仅好看,还能收果,现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调动全民参与,创设全域全面步调一致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良好行为的养成、文明素质的提升和社会风气的改善,需要全区百姓持之以恒的努力。
大洼区委区政府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努力创新工作举措,全方位开展创城工作,开启了全区人民群策群力共创文明城市的新征程。相关部门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城区拆违见绿,在农村引进活水进村,全面完成老旧楼宇改造工程并纳入物业管理,让百姓切实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赢得支持。同时,在主流媒体上开设专题专栏、发布微信软文,运用电子显示屏、橱窗、围挡、道旗、宣传车、“村村响”等平台,对文明创建工作展开广泛宣传,调动群众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
此外,大洼区把加强志愿服务工作与建设和谐乡村社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常态化建设,全年度无间断组织开展活动,成为引领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和调动群众自觉主动参与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