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原野里是绿油油的景象。今年风调雨顺,大田生产扑奔着一个丰收年,可清河门区河西镇的广大农民似乎对此并不十分在意。近几年,镇上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颇丰,让农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驱车驶近河西镇,远处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随即映入眼帘。这个曾经靠着矿产资源吃饭的阜新西南边镇,正在走出一条依托设施农业带富农民、依托特色产业推进脱贫攻坚的新路。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并助力脱贫攻坚,河西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借智发力,全力发展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富民新亮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西镇设施农业面积达2000多亩,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2000多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其中,128户、2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河西镇地少、缺水,过去是有名的产煤区,最多时有13个煤矿,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村民也大多靠煤为生。如何摆脱矿竭镇衰的命运、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成为河西镇党政一班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我们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设施农业。河西镇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三道壕村的韭菜、后窑村的绿瓤黄瓜、六台村的水果柿子曾创出品牌。基于此,镇里提出把河西镇变为‘市民蔬菜消费的大菜园子’,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河西镇镇长李凤库介绍说。
在郁郁葱葱的绿色藤秧间,记者看到六台村菜农孟庆柱和妻子正在浇水、摘菜。
今年48岁的孟庆柱原在矿上工作,妻子在家务农,80多岁的老父亲常年生病,家庭生活困难。
孟庆柱2017年下岗后,在镇扶贫资金的帮扶下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年棚菜收入2万多元。孟庆柱乐呵呵地说:“过去下井挖煤,家人天天提心吊胆。现在种植大棚蔬菜,日子好多啦!”
在河西镇河西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基地,一条条银色的“卧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河西村2018年整合扶贫资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项目+党员+贫困户”模式,在棚户区改造所剩下的地块实施棚室生产项目。一期10栋大棚占地45亩,主要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绿瓢黄瓜,当年为预脱贫人口每人分红1300元,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目前,二期的20栋大棚即将投入使用。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会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占地1.5亩的大棚花费约25万元,虽然造价有点高,但每年最少能产6万斤黄瓜,保守算,每斤1元,刨去各种费用单棚效益就是4万余元。而1亩玉米最多能产1500斤,按每斤0.6元计算,亩产值900余元,刨去各种成本,一亩玉米的效益就是300余元。这样一对比,一栋大棚的收益能顶上百亩大田。
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投资大、群众筹资难。为此,河西镇党委、政府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通过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群众自筹、扶持合作组织等方式,为农户争取优惠政策,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丈量土地,帮助广大农户协调地块、规划大棚建设……就这样,一片片玉带般的大棚环绕在河西大地。
大棚建起后,河西镇党委、政府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的“标准化”服务上来,狠抓质量管理。镇农技人员常年下村入户、进户入棚,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解决难题,并引导村民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如今,河西镇的大棚蔬菜以市场需求为支撑,着眼于地方实际和群众发展生产的客观需求,正在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在河西镇,正是因为发展设施农业,使成本降低了、管理改进了、效率提升了,农民自然而然也就增收了。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的设施农业,该镇正在努力实现“一栋大棚就是一个金饭碗”的目标,携手贫困农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