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提起清河门区河西镇,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土豪”。的确,在过去几十年间,河西镇通过“煤炭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强化,占河西镇全镇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煤矿到2017年全部停产关闭,“土豪经济”已经难以为继,区域统筹、创新转型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采煤遗留下来的环境创伤需要修复,群众生计需要接续产业承接,我们没有犹豫彷徨,而是结合发展需求,统一思想、积极谋划,配套基础设施,一手培育接续产业,一手壮大镇村经济,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一批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项目,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强劲活力。”河西镇镇长李凤库介绍。
郁郁葱葱的绿色藤秧间,六台村菜农孟庆柱和妻子正在浇水、摘菜。今年48岁的孟庆柱原在矿上工作,妻子在家务农,80多岁的老父亲常年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孟庆柱2017年下岗后,在镇扶贫资金的帮扶下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年棚菜收入2万多元。孟庆柱乐呵呵地说:“过去下井挖煤,家人天天提心吊胆。现在种植大棚蔬菜,家里的日子明显改善了!”
河西镇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三道壕村的韭菜、后窑村的绿瓤黄瓜、六台村的水果柿子闻名辽西地区,并远销北京、天津等地。近年来,河西镇通过“一村一品”、三产融合,把看似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产品越做越大,并入选2018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截至目前,河西镇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00多亩,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2000多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其中,128户2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位于邢家屯村的朝阳百康中药材资源开发有限公司300多亩中草药种植基地里,射干、板蓝根等药材枝叶健硕,粉红色和白色的花朵开得正艳。村党支部书记杨玉成说:“百康在村里的药材加工厂一开工,十里八村的村民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中草药,一个项目就把庭院经济带起来了。”
伴随着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河西镇借地利之便,引进龙头企业——辽宁聚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六台村采煤沉陷区建设集貂狐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养殖基地。由公司无偿提供防疫等服务,周边农户以订单形式代养,产品经公司回收后制成出口产品,项目达产后可带动周边农户2000户,户均增收2万元。
从2018年开始,河西镇邢家屯采摘文化节已举办6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昔日黑色主题的煤炭产业转变为绿色主题的文旅产业;区、镇农技人员常年下村入户、进户入棚,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解决难题,并引导村民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提高种植和养殖水平。煤矿关停后,许多矿工重新择业,在玉米地上改种中草药,由养牛养羊改养貂狐,种植和养殖实现提档升级;由种植和养殖项目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庭院经济。
“这几年,我们坚持不懈抓特色产业发展,用产业转型解决了发展中的很多矛盾,不仅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推进了社会和谐建设。目前,我们正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对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发展一批农旅一体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河西镇党委书记白一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