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里,采摘人用手托住葡萄,麻利一剪,沉甸甸的一大串被装入纸箱;篝火旁,村民以蒙古族传统礼仪为尊贵的客人们敬献哈达、美酒,载歌载舞欢迎八方宾朋……日前,由《阜新日报·周末》编辑部和阜蒙县大巴镇车新村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关山生态葡萄产销洽谈会(采摘节)拉开帷幕。
走进位于关山脚下的葡萄种植园,绿荫浓密的葡萄藤上,紫黑发亮的葡萄颗颗饱满,尝一口甘甜多汁。“这兜甜!剪这个!”从市里专程来采摘葡萄的李女士,带着女儿不停挑选。目前,关山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今年可收果的冷棚葡萄1000余亩,以每亩4000斤收成、每斤6元的保守产量和价格计算,收入可达2400多万元。7月上旬,“夏黑”“巨峰”“巨玫瑰”“金手指”“醉金香”“阳光玫瑰”等10多个品种将陆续成熟,给前来采摘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一直以来,车新村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较低,加之这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少粮田耕种比较单一。2013年底,全村443户、15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3户、708人。如何开辟新的致富渠道,让村民都富起来,成了村“两委”班子思考的问题。2014年以来,车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引领下,将冷棚葡萄作为全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凝聚多方力量,通过市场化带动、企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自发式参与的“三化一式”运作机制,构建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车新模式”。
在发展冷棚葡萄的过程中,车新村8名“两委”成员都率先建起了大棚,全村共有48名党员,建大棚的就有29名,党员干部共扣棚70多栋。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建大棚的热情高涨,当年发展冷棚葡萄300亩124栋。
为扶持冷棚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大巴镇党委、政府组织群众筹措资金,借助示范带建设有关补助政策,积极引进阜新金亿享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合理制订建棚协议,形成集科研育苗基地、冷库、技术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聘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葡萄栽植技术;指导车新村成立喜日果业合作社,为棚户提供全程服务,保证项目如期达产达效。
谈起关山葡萄,车新村党支部书记白金山兴奋不已,关山葡萄不但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是关山旅游发展的主导产业。今后将以关山为龙头,把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推动实现全域旅游。
车新村的合作社名为“喜日”,在蒙古语里是甜蜜的意思,这寄托着车新人的美好祈愿:葡萄甜,将来的生活会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