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将近,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在东风镇水库村的千亩果园中,大个的梨子挂满枝头,细密的枝桠被压弯了腰,周边市民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
“现在好了,有了媒体的支持,外面的人也知道咱们这里,来的人也多了。”村中的张国芳大爷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库村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果园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果农们一边继承生态种植方式,一边创新嫁接技术,实现了一棵梨树产出三种不同品种的水果梨。除了现在成熟的各类优质梨,当地还种植了桃、苹果、葡萄等多种水果,打造了种类丰富、绿色健康的千亩果园,采摘期可持续到十月中旬。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乡村的生活,乡村旅游成了假期热门。但是水库村因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村中的优质水果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市场上鲜有人知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洼区融媒体发展中心领导十分重视,立即派记者前去采访,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平台和《大洼宣传》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有效提升了水库村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水库村的采摘产业。
“他家的梨,个大还水灵!”采摘的游客兴奋地介绍。现年八十高龄的张国芬是种庄稼的一把能手,家中的十亩梨园长势喜人。为保证梨子的高品质,从种植到养护全部采用生态方式,全程使用农家肥。“套袋不套袋,这都是有讲究的。”虽说张大爷对梨子用心颇深,但价格却十分公道。每到时令季节,都会有人前往采摘。村中像张大爷这样的果农还有许多,都秉承着果大出产量的思想,用心种植。
目前,水库村果园每亩产量达1000斤以上,每年增收2000余元,成为当地的又一主导产业,也成为乡村振兴在黑土地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