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城市记忆: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城市记忆: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2019-09-16 来源:新民市融媒体中心】

 金秋十月,沈阳市新民市兴隆镇张高力村士奎种植专业合作社2800亩玉米获得丰收。今年(2019年)47岁的张士奎是土生土长的张高力村村民,他从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今年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据了解,张高力村拥有土地一万余亩,分别属于村集体及村民,现在合作社以每亩600-700元的价格流转,不仅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新民市兴隆镇张高力村士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士奎:“现在农村土地个人种,比较单一,现在合作社统一流转,在产量和抗风险方面,都比较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样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新民市兴隆镇张高力村士奎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开始的4人,发展到100余人,从最开始流转土地300亩,到如今的3000亩,高度的专业化,机械化,使得种植成本不断降低,农产品价值不断提高,土地也变得越来越值钱。如今,张高力村的土地流转价格从最初的400元一亩,增加到了600元一亩。土地价值高了,最受益的就是农民。

  新民市兴隆镇张高力村士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士奎:“我们合作社在经营上统一购肥,高度机械化耕种,这样呢节省很大一块成本,这样对以后土地增值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村有一万来亩地,我的想法是把这一万来亩地流转到80%以上,对一些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把整个村的经济带动起来。”

  合作经营天地宽,张士奎通过流转土地,让社员感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收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下,我市的农业种植结构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在大民屯镇新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种植的已经不在是传统的玉米,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价值更高的蔬菜。

  新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新成:“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了,刚开始分产到户时,我们还都是种的老苞米,大苞米。种了几年之后了,也没什么收益,没什么效果。后来就是想办法种蔬菜,种蔬菜之后,效益就逐年逐年上去了,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都提高了。现在这些年呢还有党的好的政策,引导我们,老百姓也受了很大的益。以菜为生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同样找到致富门路的,还有沈阳市新民市兴隆堡镇马户屯村的农民。2018年,在驻村第一书记李伟的引领下,当地农民把河蟹引入到稻田饲养。同时,利用村民房前屋后以及林地,饲养散逛鸡,目前全村已有80%的农户参与到养鸡项目,50%的农户改变了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仅此两项,每年就帮助农民增收近万元。

  沈阳市新民市兴隆堡镇马户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伟:“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部分,我们一方面是带着老百姓外出学习积极调研,今年尝试这个蟹稻共养模式,帮助老百姓增收,另一方面我们是在旱田地里面尝试,在果树林下散养来自广西的乌黑香鸡四号,效果也非常好,取得了大多数百姓的认可,我们村党支部还组织我们村种粮大户,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改变了老百姓以往秋收以后就卖稻子的传统模式,由卖稻子变成卖大米,仅销售大米这一项,就帮助老百姓在以往的收入上翻了一至两翻。”

从沈阳市新民市新民市的角度看,农业增收的数字更加惊人。截至2018年底,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15.7万亩,总产量达到100万吨,蔬菜及经济作物设施面积突破20万亩。绿色认证面积25万亩,认证产品116个。无公害农业认证面积223.35万亩,认证产品103个。新民大米、新民血肠正在申报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业部门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大米、杂粮、草莓、寒富苹果、蔬菜等产业。重点打造沈阳市新民市的兴隆堡镇西高力村永泽草莓生产基地、周坨子镇安坨子村宝农绿色葡萄生产基地、大民屯镇新成蔬菜生产基地、红旗乡泉海绿色西芹生产基地、兴隆镇五十家子村福余绿色大樱桃生产基地、新农村镇靠山屯村寒富苹果生产基地等6个绿色果蔬生产基地,目前新民市已有11个乡(镇)、90个村成为专业乡(镇)村。同时,政府部门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2019年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7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4家,计划总投资3.7亿元。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4个,总投资9300万元。有关部门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沈阳市新民市已发展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63家,电商平台3家。上海韵达、青岛海尔在新民建设电商经营项目。新民信昌集团目前已实现线上年销售12亿元的业绩。

  70年砥砺奋进,70年拼搏进取。70年来,沈阳市新民市农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沈阳市新民市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