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他和他们的安居梦
他和他们的安居梦
【2019-10-17 来源:盘锦市融媒体发展中心】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老董名叫董昌凡,今年69岁,是盘锦市兴隆街道新村小区(钻工村)危房改造区8号楼的住户。他所在的居民楼和小区其他几栋楼因为连年地基下沉以致楼体结构变形、墙体严重开裂,被鉴定为危楼。2017年,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启动了新村小区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对全部危楼进行重建。项目实施期间,在区政府的安置下,老董临时搬进了桔子广场E区的公益性廉租住房,每月由政府补贴500元租房费用,跟他一样被安置的还有其他400多户居民。

      “原来我住的那栋楼简直吓人,西面山墙裂开一道两指宽的裂缝,2单元101的住户南墙有明显的裂缝。我家的窗框都变形了,窗户根本就关不上。”老董是辽河油田钻井一公司的退休职工,他回忆起当时居住在新村小区危楼内的那段日子,仍然心有余悸,“我们新村小区一区的居民楼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楼,砖混结构的,本来就不结实,加上九几年两次六零河雨季涨水倒灌,居民楼都泡在了水里。从那以后,我就发现整栋楼的地基在一年年地往下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新村小区一区的许多居民楼地基沉陷,继而引发了楼体的变形和开裂,住户们住在里面终日忐忑不安。而坏消息也不断地传来:6号楼1单元102的住户家中地面塌陷,地板中间低、四周高,落差将近10厘米,看起来好像一口大锅。地板和墙面的交界处开裂,露出了红色的砖体,仿佛一张咧开的血盆大口,看得住户心惊肉跳;5号楼4单元的住户们反映说该楼的南墙裂开一条长长的大裂缝,裂缝外部有近5厘米宽,向内不断收窄。过了几天,有居民发现裂缝内竟然有麻雀在做窝;10号楼4单元的一楼住户说他家的山墙也出现了明显裂缝。

      楼房问题从此成了街坊邻居们日常讨论的热点话题,有的住户反映说8号楼、10号楼楼顶也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裂痕和脱落现象,有的说自家的窗户关不上,即使用力关上了也有很大缝隙,风呼呼地吹进来,好多居民都反映楼房内部出现裂缝。更有的居民发现一些居民楼的山墙出现了“扭曲”的现象。

      局部出现险情 构成局部危房

     居民们都有这种感觉:这些楼房似乎弱不禁风、摇摇欲坠,说不定哪天就会垮掉,住在里面实在是太危险了。

      老董当时还没退休。他这个人是热心肠,喜欢助人为乐,在居民当中有一定的号召力。“房子都成这样了,住户们没有一点人身安全保障。”于是,他联合了几个居民代表一块向辽河油田矿区物业管理处反映问题。物业管理处给出的答复是“可以进行楼体加固。”但是,这一解决方案遭到居民们的一致反对:“新村一区的楼房出现问题,地基下沉是问题的根子,地基下沉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进行加固属于‘治标不治本’。”

      居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安居问题,想要对原来隐患重重的老楼进行原地重建。出于各种原因,物业管理处无法对危楼进行原地重建,最主要的原因是重建成本:如果对危楼进行原地重建,每户要贴进10万元,钻工村600多户居民,启动这项工程要投入近7000万元。这是物业管理处根本无力承担的。

      部分居民对于“楼体加固”这一答复意见也抱着“看看疗效”的态度,选择了加固方案。于是在2004年,15号楼、16号楼进行了加固。然而没过几年,这两栋楼的居民家中仍出现了较大裂痕,居民们认为这足以证明他们对“加固”是“治标不治本”的判断是正确的。

      老董回忆说:“我们小区的居民对楼房只能加固不能重建的答复一点都不气馁,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四处反映情况,到辽河局,到地方政府,都去过。不为别的,为的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自身利益,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安心的家。”

     为了证明楼房确实存在严重安全问题,2008年在居民们强烈要求下,辽河油田请来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危楼做危房鉴定,结果为C级。鉴定书上写着:“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危房等级一共分为ABCD四个等次,其中A级为最轻,D级最严重。小区居民们有了危房鉴定的科学依据,更加坚定了重建的想法。

     盘锦市委、市政府对新村小区居民们的诉求很重视,兴隆台区政府也将解决新村小区危楼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到了2017年3月,兴隆台区启动了新村小区一区全部17栋住宅楼的危房改造民生项目,成立了兴隆台区新村小区危房改造工作小组,明确了以区住建局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原址回迁的方式进行。项目由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和辽河油田共同委托盘锦同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建设。项目名称为“康桥水岸小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了住宅、商网、车库、车位以及配套用房。

     老董当时激动地奔走相告,街坊邻居们真是欢天喜地,一致称赞区人民政府解民忧、纾民困的好政策。老董回忆说,“我听到这个好消息的那几天,高兴得晚上简直睡不着觉。我心里想着,我总算能有个安心居住的家了。”

     然而,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老董的这个“安居梦”从此一做就是两年多。

     梦求已多年 欲住安乐家

     新村小区一区原有住宅楼17栋,住户共有650户。原来老董们到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时,全体住户是一致赞成、全体支持。但2017年7月需要住户们签订危房改造协议时,却出现了分歧——一些住户临时“变卦”,拒不签订改造协议。“变卦”这个词是老董说的,因为几乎在签协议的前一天晚上,居民的意见还是空前一致,全部同意,“怎么到了第二天要签了,就不干了呢?”老董始终搞不明白。

     于是,签订协议的结果是560多户同意,还有80多户不同意签。只要有一户不同意签订协议,不搬出危楼,项目就无法进行。一段时间下来,这80多户不签协议的住户,有的逐渐想通了,有的经过街道社区的思想动员后觉得协议比较合理,陆续有不少签了协议。到现在还剩下69户,基本是坚定留守了。这些留守户的意见绝大多数就是“改造协议中的补偿标准低于自己的预期”。

     这些留守户的补偿预期值与协议值之间,有差5、6万的,有差14、15万的,高的还有差30多万的,而新村小区一区危楼普遍不过就是40、50多平米的面积。

     “小区改造这项政府的民生项目那是挽救我们居民于危难之间,怎么能坐地起价呢?”老董是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接受不了。“新村一区的居民楼年头太久,是危楼,哪能按照动迁的标准计算呢?现在政府给出的政策是1平还1.1平,危楼的1平换新楼的1.1平,本身已经是得到不小的实惠了,怎么还不满足呢?”

     新村一区的西边是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也算是“学区房”了。这一点老董也有他的见解:“就算是‘学区房’,如果是出租的话,这危楼谁敢住进来?现在政府肯为我们老百姓‘接这个盘’,按照置换比例,老百姓根本不亏,置换之后,新楼盖起来,房价蹭蹭往上涨,哪个居民心里不乐开花?”

     但是尽管街道、社区的工作者一次次地动员留守居民签订协议,他们就是坚持己见、拒绝签字。就这样,已经签协议的居民和留守居民之间产生了矛盾,小部分留守居民不搬走,新楼就盖不起来,已经签订协议的居民就只能长期在政府廉租房内安身。

     “按说我原来的房子是40多平,现在住的政府廉租房是50多平,比原来的居住条件要好。但这总归不是自己的房子,我心里总是有种漂泊在外的感觉,一点也不踏实。”老董这个内心想法几乎代表了全数的租房居民,他们每天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返回原住地,住进那属于自己的安乐新家。

       曙光在前头 梦想将成真

     “政府的民生项目哪能成了唐僧肉?”老董退休生活还算惬意,平日跟几个同是租房的老友在一起聊聊天、喝点酒,每当谈起小区改造项目,他就觉得心里憋得慌。

     老董这两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他隔三差五就要骑自行车到新村小区里去转一转,看看危楼拆除情况进展如何。然后再到新小区的大幅规划设计海报前,看看新楼的效果图,在心里憧憬一下将来自己搬进新家的那一刻。

     老董的退休生活表面上看很悠闲安逸,但实际上,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溜走,小区改造项目依然原地踏步,他的内心一点一点地焦躁起来。前几天听老街坊老郝说,跟他们一同签订了协议并租住廉租房的老张头没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失眠了好几天。“这已经是我知道的第三个了,临去世也一直在外漂泊,他们的心里应该是非常遗憾的。”老董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总这样拖着不是个办法,老董认为应该从居民角度做点事情来推动一下。于是,他和几个老友又联络起来,一同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再对危楼进行一次鉴定。看看楼房目前是什么状况。2019年7月,在老董等居民代表的委托下,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鉴定小组再次来到了新村小区。而这次鉴定过程颇为不顺。

     鉴定小组带着设备在老董们的带领下进入到危楼区域,很快就受到了留守住户的阻拦。留守住户搞清老董们的来意后,拒绝鉴定小组对危楼进行检测,进而向鉴定小组发起了冲突。老董在推搡之间被杵了几拳,很快就和鉴定小组的人员们退了下来。当然,最终经过老董他们的一番周折和努力,他们终于对危楼进行了鉴定,结果出来了,是“D级”危房。

     2008年鉴定结果是C级,经过了10年时间变成了D级。这说明新村小区的这些危楼的问题在不断发展恶化,就像一根枯木一样慢慢地腐朽劣变。再加上2019年夏季台风“利奇马”带来的连日降雨,使危楼险情系数大幅增加,居住在危楼里的居民真实处境可想而知。

     其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比签订协议的居民更着急。他们面临着多难处境:一是留守户们拒不签字的让项目始终无法取得进展;二是危楼目前的等级极有可能危及各楼留守住户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一旦发生垮塌,后果不堪设想;三是如果满足留守户提出的标准,那么在“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地块开发成本大幅攀升,没有哪个地产开发企业愿意接手,新村小区改造也就无从谈起;四是签订协议的居民希望结束“租房漂泊”状态,回到原住地的愿望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兴隆台区政府多次召开新村小区危楼改造推进会议,研究讨论各种解决方案,就是想不断推动这件惠民利民的民生大事落地落好。

     “最近听说区委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新村小区危楼改造项目的各种问题了,我们这些居民的心就能放下了。”老董说。

     他还在老友聚会之际,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同时,也没忘详尽地跟众人畅想一下新小区的样貌:危楼改造后建设的新楼将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单体布局注意朝向及景观视线的均好性,在实现与螃蟹沟沿河景观相互呼应的同时,通过住宅间的景观布置、小品组合,创造层次丰富的小区内部景观。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在小区入口、路网、绿化、节能设计,组团式布局、户型设计、配套公用设施上尽显人性化,真正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看来,老董的“安居梦”终于快要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