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六个全国扶贫日,上午10时,热闹的大连国际农业博览会现场,人来人往。低收入村展区,身着白衬衫、蓝夹克,操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庄河市仙人洞镇冰峪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坤兵不断向过往人群推介村里的农特产品:“来看一下庄河冰峪村的地瓜,又细又甜,吃了保准你还想吃!”
个头不高,话语不多,略带腼腆,曾经身为军人的杨坤兵身上透着一股坚韧劲儿。若不是看到冰峪村党总支书记张守杰的朋友圈,也不会有人知道,在参加展会之前,他已经连续一个多星期参与装卸地瓜到深夜,只为了及时将地瓜送到每一位客户手中。
2017年,冰峪村成立庄河聚源土地股份制合作社。2018年,为了带动五保、低保、困难户和大病、重病户脱贫,杨坤兵协助村“两委”将这部分村民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利用集体经济对这个群体人员先实现保底脱贫。经过两年的尝试与摸索,2019年,合作社种植的130余亩烟薯25号喜获丰收,产量约40万斤,口感甜糯,品质优良。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还有更大的压力。收获果实需要短时间内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如何将如此大批量的地瓜销售出去,都成为了杨坤兵和冰峪村党总支书记张守杰的难题。
2019年9月开始,冰峪村的地瓜大面积成熟,到国庆前后达到了顶峰。起早贪黑、争分夺秒抢收地瓜,是摆在杨坤兵面前的首要难题。经过与镇政府积极沟通,9月29日,仙人洞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全体机关党员干部来到冰峪村参与抢收地瓜。国庆假期期间,杨坤兵邀请五位战友及家人到村里“游玩”,“顺便”来帮忙捡地瓜。
如果说抢收靠体力,那么销售就要拼思路拼毅力。朋友圈刷屏、自购送人、联络企业单位、号召亲朋好友,哪怕是刚认识的人,杨坤兵都会全力去推介。“我对我们种的地瓜有信心!哪怕有一点机会,我都一定会去争取。”
一箱、十箱,一吨、八吨、九吨……冰峪村地瓜的单次发货量成倍递增,开始整车地被发往大连市内。一早开始收地瓜、装箱、装车,少则几百箱,多则上千箱,装车完毕也接近傍晚。为了节约支出,张守杰自己当司机,200多公里,四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市内已是夜幕降临。没有片刻停留,杨坤兵和张守杰又变成了装卸工人,一箱一箱地搬下来送到客户手中。装车、卸货、送货,每次成百上千个箱子,连续一个多星期忙碌到深夜甚至凌晨。
“地瓜产量40万斤,能销售的成品约为25万斤。除去成本,净利润能有15万元左右。2019年的地瓜品质格外好,销量一路走高,目前村里的地瓜几乎卖完了。”杨坤兵略微松了口气:“2019年能赚到钱了,总算能给入股合作社的村民们一个交代了!”
2018年,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了地瓜、花生、辣椒等作物,由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加之天气影响,投入比例较大、被寄予厚望的辣椒栽种失败,加之地瓜和花生的收益较薄,合作社第一年正式经营以亏损告终。这是当时刚被派驻冰峪村不久的杨坤兵尝到的一个大苦头,他在心痛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纯靠自己摸索是行不通的。
初到村里缺乏群众基础,又遇到合作社亏损,同时还有入股村民的质疑,杨坤兵扛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挨家挨户走访,实地调研,不断向专业人士求教……2019年,合作社最终选择种植地瓜和黄豆。杨坤兵说:“选择地瓜是基于去年较为成功的经验,2019年又做改良和精细化管理。而种植黄豆则是基于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国内需求量增大价格提升,政府补贴也有所提升,是一项相对稳定的产业。”据估算,冰峪村2019年种植370亩黄豆,产量约15万斤,最终净利润能达到20万元左右。
驻村之初,第一书记的办公休息场所都还未配备。杨坤兵的床铺就是两张椅子架起来一张木板,自己带来一个小电锅,熬粥煮面。艰苦的条件并不能限制他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与汗水,“勤于学习,增进沟通;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勤于锻炼,积累经验”,这是杨坤兵总结的“三勤”工作方法,田间地头、家中坑头都成为了他工作的地方。
村民跟他说话的声音渐渐大了,有事情会找他商量解决了,老百姓的转变是对杨坤兵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从亏损到盈利,合作社走到今天离不开这些百姓的支持。村民赚钱不容易,赔钱更难以负担。”
工作中不仅仅把自己看作单纯的选派干部,更要把自己看成“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者、支持者,敢于挑起重担,做到既当指挥员,又当运动员。杨坤兵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他驻村的初心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