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小车间”托起“大梦想”
“小车间”托起“大梦想”
【2019-12-24 来源:阜新市传媒中心】

       创新就业扶贫方式,让企业将“扶贫车间”建到田间地头,成为最直接的扶贫实施者,这种创新性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车间扶贫就业模式,也让不少身在农村的“就业边缘人”变身产业工人,同时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从家门口到田间地头的距离,变成了从家门口到工厂车间的距离,田地里春种秋收转换成了流水线上埋头苦干,这一改变源自于我市着力打造的“扶贫车间”。所谓“扶贫车间”即是企业将生产车间建在农村,同时提高来自贫困家庭的员工的待遇,让贫困家庭通过这样的劳动取得收入,这无疑是就业扶贫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能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大力推行“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小车间”正在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扶贫车间”从无到有,数量由少变多,规模从小到大,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产品装配、手工编制制作、订单加工等不同行业领域,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这世上的车间有千千万,而这“扶贫车间”则应是最美的车间了。 

       转变群众观念。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消除了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志气和依靠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脱贫、积极增收致富的决心,形成了贫困群众理解、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促进基层党建。“扶贫车间”产生的租金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提高了带动脱贫和帮扶贫困户能力,增强了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实现了“抓党建、促脱贫”的有机统一。 

       提升企业效益。企业向乡村布局、入驻“扶贫车间”,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价格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加快了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激活农村经济。“扶贫车间”发展了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了一产来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通过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性的“第六产业”,让贫困群众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和谐稳定。“扶贫车间”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使留守儿童不再远离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