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阜蒙县富荣镇宝日殿村的阜新五鑫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10多名妇女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加工裁剪好的布料,锁边、缝合、折叠,忙碌而有序。宝日殿村的贫困户李翠香就在其中,这份工作每月能为她带来2500元左右的收入。
如何让贫困户兼顾田间劳作与工厂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车间”路子,促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目前,我市已建成运营102个“扶贫车间”,带动贫困人口7618人就近就业。
“我们在这里培训了将近20天,掌握了制作服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家门口干活不仅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以后我会好好干。”李翠香因婆婆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加上近几年地里收成不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李翠香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并不鲜见。乡镇产业培育滞后,企业发展不足,部分贫困户属老弱病残,群众挣钱渠道不宽,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转。如何让贫困群众种养之余搞些副业、增加收入?如何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力所能及参与务工补贴家用?“扶贫车间”给出了答案: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扶贫方式,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不出远门实现就业,真正做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说啥也没想到我女儿也能到‘扶贫车间’打工,现在每月能挣1000多元钱呢。”谈起华煜制衣“扶贫车间”,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贫困户赵建丰竖起了大拇指:“给了孩子很多自信,还缓解了我们家的生活压力”。
赵建丰的妻子双目失明,18岁的女儿赵丽娜智力上有障碍,为了照顾家他无法外出打工,家庭生活困难。今年7月1日,彰武华煜制衣有限公司在二道河子乡冮家村设立“扶贫车间”,乡镇负责同志为赵丽娜在“扶贫车间”安排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眼下,赵丽娜已在“扶贫车间”工作了5个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不少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了他们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
要让更多人通过“扶贫车间”持续受益,就要让“扶贫车间”走得更稳、更远、更好。为此,我市出台扶持意见,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协调,细化部门分工,在岗前培训、用地保障、企业注册、资金保障、生产安全等环节为“扶贫车间”健康运行提供保障支持,推动了“扶贫车间”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高效化利用;制定了“扶贫车间”管理认定管理办法,严格认定条件,优化认定程序,落实扶持政策,在资金、厂房等关键环节提供有力保障,使“扶贫车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免费开展职业道德、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培训,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动员龙头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镇、村设立生产车间、加工点,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引进、扶持等方式,根据县区实际,推广发展“扶贫车间”,借力县区各类优秀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从事旅游餐饮服务的经营者创建“扶贫车间”,培育壮大各类建设主体,做大做强带富龙头。同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条件,结合乡村实际推行弹性灵活的用工制度,尤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更要适当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一个个“扶贫车间”的建成运营,不仅帮助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做到“务工、务农和顾家”三不误,还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更是发展农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按照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原则,针对贫困劳动力的特点,继续通过选项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切实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