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精准扶贫
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精准扶贫
【2020-01-03 来源:铁岭日报社】

这么年轻的女干部能吃得了苦吗?有带领全村发展的能力吗?2018年5月,来自市委党校的田畅刚到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前杨木林子村时,面对这位扎着马尾辫、体型偏瘦的“80后”第一书记,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投来了疑惑的目光。


田畅坦言,因为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刚开始还是很有压力的。她化压力为动力,虚心向老书记请教,与村“两委”干部谈心交流,与老党员促膝交谈征求意见,向村民群众嘘寒问暖、询计问策,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工作环境,理清发展思路。


一年多时间里,田畅以扎实的工作,默默践行着入村时的誓言,用村里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赖、尊重和拥护。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9年12月6日,前杨木林子村组织村里的20多名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田畅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学习贯彻《决定》的基本要求等方面,深刻解读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党员们整齐地坐在村会议室里边听边记。


语言直白简练、形式灵活创新、内容透彻入理,用丰富的事例讲解政策,课后,党员们纷纷表示,田畅的授课让人坐得住、学得进、听得懂、做得到,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入耳更入心,为大家打开了新的思路。


田畅已记不清这是自己到村任职后的第几次党课。她了解到,前杨木林子村的党员年龄虽然偏高,但是学习积极性高。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她充分发挥作为党校讲师的优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在几个月前召开的党员大会上,还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为全村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并在课后通过微课堂为外出的流动党员“补课”。


同时,在党员的发展上,注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任职以来,村里转正党员达4名,吸收预备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年龄均在35岁左右,全部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带动能力。


村里“刮”起文明新风


去年春天,考虑到让党员和村民们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活,闲不住的田畅又和村干部一起张罗廉政文化墙的修建工作。经过4个月的努力,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由两条巷道组成,长315米、绘图面积519平方米,包括21块展示板的廉政文化墙建成了,成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和进行廉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与原有的法治巷、孝悌巷、民俗巷一起,成为村里党员的学习教育基地。


饭后跳跳广场舞,看看电影和文艺演出,村民们表示,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多亏了小田书记。“去年的广场舞比赛,我们村代表队的名次还挺靠前呢。”一位大姐兴奋地说。到村任职以来,田畅推动先进文化进万家活动向纵深开展,一方面,多渠道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大力整治大操大办、倡导文明新风。她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了杜绝大操大办、建设文明乡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成员及章程,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增加了整顿大操大办、倡导移风易俗的内容。渐渐地,村内的大操大办现象越来越少,村民负担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田畅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经过走访,她了解到,村里剩余的6户精准扶贫户中,有两户完全没有劳动能力、无收入,其余4户是有些劳动能力的,必须因户施策。今年上半年,村里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办理了低保,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通过帮助发展生产来增加家庭收入,并送去了种子、猪仔。可喜的是,所有贫困户都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入股了村里的绿色水稻生产合作社,目前都已脱贫。田畅说,在后续的工作中,自己仍然会密切关注,确保贫困户不返贫。


田畅深知,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精准扶贫提供“源动力”。前杨木林子村的主导产业是绿色水稻,销往多个大中城市,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为丰富村里的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田畅到任后积极推进村内蔬菜大棚和鲜花大棚建设。目前,村内的蔬菜和鲜花大棚已发展到21个,年产值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