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打造“鴜鹭模式” 铺就产业脱贫乡村振兴路
打造“鴜鹭模式” 铺就产业脱贫乡村振兴路
【2020-04-21 来源:铁岭日报社】

将苗圃面积由原来的100余亩增加到377余亩,打造3条万米绿化美化带,新建两个村级集体苗圃,苗圃产业累计实现收入463万元,精准扶贫务工人员人均工资达8000元,除2019年新识别的9户13人外,其余531户1097人全部脱贫,两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昌图县鴜鹭树镇担任党委副书记、镇长期间,张新希与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将苗木产业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19年收获了一张亮眼的扶贫成绩单,探索出的产业扶贫典型经验做法受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表扬通报。


“鴜鹭树镇取得的脱贫攻坚成绩,是历任镇领导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将产业扶贫与土地确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鴜鹭模式’,更是镇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不俗的工作成果,这位85后年轻干部显得谦虚又谨慎。 


攻坚•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巩固成果


“只有稳步扩大苗圃面积,把盘子做大,才能有效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张新希介绍,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是鴜鹭树镇党委、政府的一贯作风。2016年,经镇党委会研究讨论,决定把苗圃作为全镇的扶贫产业,由镇里统一经营,保障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效性。通过牢牢抓住产业、就业两个牛鼻子,把产业、就业作为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聚力点,使产业成为稳定脱贫的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建立“党委+基层支部+协会”的精准扶贫模式:成立了鴜鹭树镇精准扶贫协会,下设精准扶贫苗圃分会、贫困人口务工分会两个分会;贫困人口全部入股精准扶贫苗圃实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加入务工分会挣工资。通过几年的谋划,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见效快、回报高、真正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工代赈的精准扶贫之路。对于到鴜鹭树镇工作后面对的扶贫工作基础,他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形容,表示唯有苦干实干、努力扩大战果才不负前人积累、百姓所托。


说干就干。2019年4月,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间,张新希带领部分村干部、村民组长和务工分会贫困户,起早贪黑地泡在鴜鹭湖对面新开垦的苗圃里,一干就是20多天。期间,一只眼睛开始发炎,大家劝他到县里的医院看看,别耽误了病情,他总是说:“没事儿,能挺住。现在正是栽树的好时候,时间不等人呐。再说了,不守着这新苗圃,我也不放心。”硬是挺了10多天才去的医院,医生听说这位患者这么长时间才来医院,把他好一顿批评:这只眼睛的视力可能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


一年多时间里,张新希带领干部群众扩建苗圃面积277.11亩,栽植苗木花卉40余万株。不断扩大的苗圃种植面积让全镇贫困户收入有了保障,更让朴红艳这样的“技工”有了用武之地。朴红艳之前主要是在村里的苗圃基地干活,无论是剪枝、栽树还是扦插,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因为手艺好肯吃苦,今年开春,她被调到镇上的苗圃基地干活,“天天车接车送还管饭,这待遇是真不错。现在俺不光能靠双手改善生活,还觉得自己活得特别有意义。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里的领导。”几年前,她的爱人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3个孩子都在上学,进项少、负担重,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苗圃基地不仅帮助家里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更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面对张新希的来访,朴红艳一脸自信。


2020年初,张新希和班子成员商议后,全镇脱贫工作又有了新打法:在继续扩大苗圃规模、保证村屯绿化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高端精细化苗圃,争取使总面积达到600亩。同时,发展观赏中药、宿根花和高端花卉,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政策主导向市场化运行转型升级。 


融合•一个战场四个结合五大成效 


张新希深知,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他与班子成员大胆进行工作方式创新,把精准扶贫与省、市、县重点工作充分结合,做到“四个深度融合”。


与土地确权深度融合:在土地确权工作中,创造性地推广还路、还林、还河湖、还花草“四还原”工作法,把农户挤占的集体土地全部归还给集体。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把房前屋后确权出的土地作为苗圃产业基地,绿化苗木全部由精准扶贫苗圃提供。一方面扩大了苗圃基地的规模,另一方面直接跟村屯绿化结合起来。同时方便了贫困户管理苗圃,实现务工不出村。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深度融合:净化、绿化、美化相结合,牢固树立绿化优先的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理念,实现以绿治乱挤脏、促进垃圾分类等工作。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精准扶贫苗圃打造生态鴜鹭。全镇106个自然屯,2019年已完成绿化70个,今年春季将完成全部106个自然屯的绿化工作,初步形成村屯在林中、林在村屯里的立体生态模式,争取把鴜鹭树镇建设成为森林乡村、花园城镇。2019年已打造万米绿化美化带3条。通过划河指界生态抚育工程,治理河道7.82公里,在鴜鹭湖流域种植杨柳树12万棵,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所有苗木由精准扶贫苗圃提供,由务工人员栽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态红利,发展林业经济。2019年建设两个村级集体苗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绿色银行”。同时安排精准扶贫务工人员到本村苗圃务工,让他们担任护林员、护路员、环境保洁员、监督员,真正实现产业与就业相结合。


“精准扶贫工作犹如一根线,把土地确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农村重点工作串联起来,实现了一个战场同时打赢多个战役的目标。促进了脱贫成效、生态建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乡村治理现代化成效和乡村振兴成效五大成效共同体现。”对于产业扶贫的牵动作用,张新希一语中的。 


拓展•丰富形式多管齐下持续发展 


2020年,镇里要在“完成、巩固、提升、预防”上下足功夫,密切关注未脱贫的9户13人和124名已脱贫群众中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的边缘户,使扶贫产业得到有效持续发展,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收益,实现贫困人员的稳定脱贫。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精准扶贫也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在张新希和班子成员的推动下,多管齐下促脱贫的有益尝试已经在东堡村悄然展开。2019年,东堡村在集体土地上建起了扶贫酒厂,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贫困户收益。今年,又一项脱贫举措在年初提上了日程:村里准备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建设溜达鸡养殖场,正在与包扶单位商议具体实施细节。


“张新希虽然是一位年轻干部,但是作风非常踏实,工作上既有想法、又勇于实施,而且善于团结同志。和他在一起工作,我非常愉快。”曾经与他搭班子的鴜鹭树镇党委书记宿晓明如是说。


今年4月,张新希开始担任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虽然到了新的部门任职,但是他依然关注鴜鹭树镇发展,关心贫困群众生活,表示会立足新岗位,支持镇里扶贫事业,在推动我市医疗扶贫工作上下功夫。“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新岗位就是新奋斗的起点,我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展现新作为。”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