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凝心聚力“战”,啃下硬骨头。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锦州黑山县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政治意识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使命意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细化“五个一批”,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制定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连续5年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了的脱贫任务。
截至2019年年末,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38户8200人,17个省级贫困村。“十三五”期间,我县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退出标准;17个贫困村均达到“一率四有三通”退出标准。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其中,“五个一批”稳步落实——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档立卡户累计改造危房1668户,实现了危房户的住房安全,极大改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3个,覆盖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累计下拨扶贫助学资金139.7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381人次;医疗扶贫:从2016年开始,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直接纳入新农合医保数据库,为非低保五保的建档立卡户全额承担参加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费用,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医疗扶贫保险和医疗补充保险。从2019年开始,实施往诊制度,往诊对象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8%;低保兜底:对生活困难、收入不足的贫困户实行低保兜底政策,确保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能保尽保,应保尽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黑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每年召开5次以上全县大会部署推进。县扶贫办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多个工作队逐村逐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对照检查,严格整改。
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县扶贫办分别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签订了《金穗扶贫惠农贷协议》和《扶贫战略协议》。“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投放扶贫贷款224笔10446万元。
严格规范资金使用。按照《锦州市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了县扶贫开发项目审批验收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黑山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所有项目申报、项目库、资金使用均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计划、资金计划、项目计划等均通过县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每年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对乡镇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确保了扶贫资金使用精准,专款专用。
确保做到精准识别。先后制发了《落实“八个责任”开展精准脱贫“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档外贫困人口识别录入和脱贫人口、脱贫村脱贫质量“回头看”工作方案》、《开展不符合贫困人口要求备案工作实施方案》和《黑山县脱贫质量大普查大排查大督查工作方案》,多次召开全县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组织专题培训,进行了“地毯式”的督导检查,确保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扎实开展定点帮扶。省、市、县共选派333名干部任乡镇副书记和村第一书记,覆盖了所有乡镇和村。每个省级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每年都制发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名册,所有副科级以上干部定点帮扶贫困户。省直定点扶贫单位大连港集团和华晨集团分别帮扶我县的励家镇广盛村和胡家镇曹家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大连港集团累计捐资捐物110多万元,在产业项目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资助贫困学生和慰问贫困户等方面助力广盛村整村脱贫。华晨集团出资近60万元,改善了曹家村的道路、村部等基础设施,并通过杂粮销售等方式为曹家村增加集体收入9万元。
大力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统战部募集企业扶贫款10余万元,在新立屯镇、胡家镇、薛屯乡和半拉门镇建立了四个扶贫扶智大讲堂。同时,企业家主动捐资助款,参与产业项目、医疗救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每年资金额度都在50万元以上。严格执行督查审计。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纪检、审计等部门联合行动,每年开展扶贫领域专项督查、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立行立改,彻底整改,保证了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到位,堵塞漏洞,不出问题。
脱贫攻坚,重在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鼓激荡着黑山人民阔步前行。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建立抑制贫困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出现一边脱贫一边又有一些人返贫的现象,确保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步小康成为他们的新目标——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贫困户思维。变“只宣传扶贫政策”为“政策与道德并重”。在加强“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同时,坚决推行“不养懒汉”。对积极创业、自立自强的贫困户要宣传、要鼓励、要支持,对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的贫困户要及时教育,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摒弃恶习。
选优建强村班子,不断壮大村集体。县乡两级政府、各扶贫行业部门齐上手、同努力,利用农村“三变”改革,用足用活土地流转政策,帮助贫困村确定适合本村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结合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调整贫困村“两委”班子,启用有能力、有魄力、有带动力的村干部,特别是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推动实施较大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立足营收能力强、经营风险小的大项目或者大企业,充分发挥资金足、技术强的优势,将贫困户纳入该企业的帮扶对象,利用金融扶贫等政策,对贫困户实行“兜底”帮扶,即使贫困户缺少资金和劳动力,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可运用扶贫政策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又帮扶了贫困户,实现“双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