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沙河口区德育再探索 擘画立德树人新篇章
沙河口区德育再探索 擘画立德树人新篇章
【2020-05-15 来源:大连市沙河口区委宣传部】

多年来,沙河口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丰富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路径和载体,积极探索和构建体验式德育实践大课堂,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多元化构建德育实践大课堂 为体验式德育创设保障平台


道德认知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体验,只有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沙河口区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德育实践基地,为体验式德育创造条件。


一是政府重视,自主建设德育实践大课堂。1999年至今,沙河口区持续投资建设并不断完善了学农基地、科技中心、劳技中心、高玉宝工作室等德育实践基地,每年投入约150万元免费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用车。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常年组织学生上好德育实践课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支持,联合开发德育实践大课堂。教育局协调有关单位联合建立了多个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如大连自然博物馆、大连化物所、红星村等,满足了多样化德育实践课程的需求。这些联合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校外教育场所,也使优质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实现了共享和双赢。


三是学校自主,有效充实德育实践大课堂。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建立校本实践基地作为有益补充,为学生就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沙河口区将全区30余个德育实践基地统筹管理,按爱国主义教育类、民族文化教育类、公民意识教育类、科普知识教育类、创新体验教育类、爱心体验教育类六大功能布局,德育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课程式管理德育实践大课堂 为体验式德育提供持续动力


课程是长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最好途径,沙河口区力求“育德实践化、实践课程化、课程特色化”,持久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是以实践基地为中心,积极研发德育实践课程。在1500亩的学农基地先后开辟了集观赏、教育、活动、知识为一体的“四区八园”,开设实践体验课程30余门,20年来累计让20余万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开阔了视野。科技中心开发了9个类别20余项探究式必修和选修课,周末及寒暑假,300余个体验式设备向全市学生无偿开放,年均接待12万人次,成为大连市所有学生的科技乐园。劳技中心开发了生活类、艺术类、技术类三大模块42门实践课程,通过认知、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学习方式,每年使近10万名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


二是以专题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德育实践课程。将德育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为期2个月、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学农活动中,沙河口区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共上思政课”情境式现场教学活动。在野外拓展项目中选取长征路线中多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设计了“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相聚吴起镇”“会宁大会师”等13项任务。孩子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在一次次聆听、体验、互动和感悟中,学生们的爱国心、强国愿、报国志油然而生。活动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课程目标,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孩子们盼望思政课、融入思政课、喜欢思政课。


将德育实践课程与义工服务相结合。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开始,沙河口区开展了“挽起你我的手,共享温暖阳光”爱心互动活动。2007年,在大型商场建立了启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爱心柜台,全区中小学生和家长在与特教学校孩子们共同制作、共同义卖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包容、知道了感恩,体验式德育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目前,全区中小学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百洁布”“小太阳”“慈爱宝贝”等多个团队成为全市有影响力的志愿者组织。


将德育实践课程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为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革命光荣历史、发展伟大成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沙河口区各学校积极开展“一日研学”活动。学校在制定计划时,把研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嵌入到学校课程体系,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中,对三年或六年研学活动整体规划,按版块打造课程。黑石礁小学的“红星村”课程、大连市第四中学的“博物馆”课程、格致中学的“蓝色海洋”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深受学生喜爱,成为经典研学课程。孩子们在研学中认识社会、张扬个性、自主养德,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以管理为手段,全面完善德育实践课程。沙河口区出台了《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方案》,把学生参加德育实践课程的情况记录到《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手册》中,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结合。深入挖掘区本德育课程资源,先后编写了《小公民道德规范丛书》《小公民行为习惯养成丛书》《小公民法制教育读本》《小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丛书》《小公民劳动教育丛书》五套区本教材,将德育元素纳入其中,引导学校深入持久地帮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动态化丰富德育实践大课堂 为体验式德育开拓全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沙河口区在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十个“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之一, 2016年承办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工作中期推进会。沙河口区深入发掘劳动教育中的丰富德育元素,有效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在每个孩子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程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寓劳动教育于学科课程、特色课程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2课时用于劳动或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三个领域,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使劳动教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


二是有效开展校内劳动,校园成为学生劳动的家园、乐园。校园种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生活乐趣,校园清洁劳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校情感,劳动榜样宣讲教会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促进了每个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


三是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家校携手形成劳动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们认识劳动教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们在劳动中获得的生活体验、生活乐趣和生活态度,既是现在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求。“自理自立大比拼”“帮厨小能手竞赛”“22天家政服务岗”“微信晒宝贝劳动成果”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价值追求。


特色化创新德育实践大课堂 为体验式德育抓住新契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沙河口区紧紧抓住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教育契机,创新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疫情,在疫情中敢于担当、学会成长、不负韶华。


一是以疫情为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及时调整学生寒假活动内容和形式,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指导学校通过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宅”有所获。组织“同心勠力、共克时艰”绘画、剪纸、歌咏、诗歌朗诵、沙画表演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孩子们在家做家务、扫卫生、展厨艺、洗衣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素养。


二是以疫情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上好“防疫常识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沙河口区教育局定期向学校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帮助孩子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疫情防控。教师们以一封信、倡议书等形式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复学后一周内,班主任还通过电话或网络家访到每一位学生,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学生们通过心理辅导“空中课堂”、线上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援助热线,及时与老师沟通心理困惑,缓解焦虑情绪,在疫情中学会坚强。


三是以疫情为教材,开展思想教育。深入挖掘疫情中形成的宝贵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的全区“同上一节思政课”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给学生上好一堂“人生成长大课”。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学习格致中学家长张奎军、西山小学家长张秀阁、胜利小学家长卢雨等在战“疫”中挺身而出、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爱英雄、学英雄、做英雄。通过班会、队会、晨会、夕会等形式,经常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


气象万千的新时代需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后的工作中,沙河口区要切实将国家和省市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努力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擘画立德树人新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