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中药材种植产业成“脱贫药方”
中药材种植产业成“脱贫药方”
【2020-06-04 来源:丹东乡村振兴局】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群众可持续增收的前提。近年来,凤城市东汤镇咸家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力求通过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咸家村山地多、土壤贫瘠耕地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村“两委”针对咸家村的自然条件,经过调查论证,引导村民发展威灵仙、苍术、草乌、白鲜皮、白头翁等中药材种植产业。东汤镇运华家庭农场专门种植中药材,走进种植基地,大片的白头翁随风摇曳、芍药花竞相开放,颇为壮观。“眼前这片是白头翁,再远一些的是威灵仙和白鲜皮。”农场主刘运华兴致勃勃地介绍药材种植基地。1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

运华家庭农场是咸家村扶贫产业项目,日常运营中招收部分建档立卡户参与农场运营,并在年底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此外,身为村委会主任的刘运华还带动村民和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一起栽种中药材,免费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当前咸家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正逐年扩大,今年已达到2000多亩。

 

五味子到蓝莓 农民林安华的致富路

 

林安华现年41岁,是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大西岔村12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4亩地。由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林安华家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农业产业,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够日常生活开支。

好在林安华是个肯干的青年,有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镇领导和驻村工作队针对林安华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了详细脱贫的计划,驻村工作队分工合作,村委会帮助申请资金,驻村队长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其发展产业,逐步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2016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林安华完成了5亩的五味子产业基地建设,2018年初见成效,年获纯收入达3万元。大西岔村运用扶贫资金在6组建立温棚基地30亩,成立了蓝莓专业合作社。林安华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基地,基地产生效益按投资比例分成,他又有了长期致富的项目。

今年,林安华申请的产业巩固补助资金用于继续扩大发展五味子,驻村工作队为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今年秋天,林安华一家的收入定会更上一层楼。

类似林安华这样的贫困户在大西岔村还有很多,驻村工作队根据帮扶对象不同、贫困户技能、身体状况不同等情况,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采取“输血”与“造血”结合,以“造血”为主的开发式帮扶方法,多形式、多渠道落实创收项目,逐步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

 

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民饮水难

 

为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难、用水难”问题,东港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

5月13日,东港市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各乡镇,实地调研查看了乡镇大口井、机井、小型水厂水战、企业、商户、农村居民家庭、供水管网改造现场等涉水设施,并对地下水分布、水质安全、居民水费支出、水站水厂养护人员待遇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了解。

截至目前,东港市共建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396处、以管井为水源的机提式小型供水工程130处、以大口径为水源的重力自流式小型供水工程266处,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1%。

下一步,东港市委、市政府将坚决履行好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同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快规模化工程建设,解决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确保完成机井24小时供水,确保人民群众饮水、用水安全,坚决打好东港市农村饮水安全的脱贫攻坚战。

 

 

 

 

 

 

 

 

 

 

 


 报送:省扶贫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发至:各县(市)区委、政府,市直相关部门

   


签发:刘志国           审核:郎庆贺         编辑:袁安生

电 话(兼传真):3138955    电子邮箱:ddstpgj@163.com   (共印1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