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成效型”帮扶体系“疗效”好
“成效型”帮扶体系“疗效”好
【2020-06-30 来源:丹东乡村振兴局】

“成效型”帮扶体系“疗效”好

“孩子念大学,老头子有病,家里欠了不少饥荒,没有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我都不知道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儿。”7月29日,回忆起之前过的日子,已经脱贫的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钟家堡村农民张春菊有点激动。

从2016年开始,市公安局所属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与钟家堡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发展养殖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户摆脱困境。张春菊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2018年3月,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廉黎国来到了张春菊家,领着民警张宏等人帮助她家建起了水泥砖瓦结构的猪舍,赠送了粉碎饲料的钢磨,又先后送来4头小猪崽。张春菊起早贪黑精心饲养,当年卖猪收入达到万余元。张春菊的老伴儿身体不好,张宏带着几位民警帮忙清理猪舍,看着民警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张春菊除了心疼,更多的是感动。

“去年,两头猪就卖了一万多,我可乐坏了。”张春菊说,这两年生猪行情好,家里见了钱,欠下的外债都还清了,日子越来越好,“这都得感谢党的政策和帮扶我的警察啊!”

“公安民警扶贫讲科学。”钟家堡村委会副主任孔宪明说,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给这里的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真真切切的希望。民警们扶贫,不仅“输血”,更看重“造血”,脱贫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返贫。像张春菊家一样被扶持养猪的困难户还有姜凤鸣、苏胜祥、韩永和等,帮扶民警考虑到贫困户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特殊技能,采取帮助新建猪舍、送猪崽和启动资金的方式,让他们尽快走上脱贫之路。扶贫工作队除了随时提供帮助、解决问题,还在每年生猪出栏后,要求饲养户留出第二年购买猪崽的资金,再给予必要的补助,形成良性循环。

“扶贫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廉黎国说, 扶贫工作队已经实现了从“任务型”向“成效型”的转变。起初,市公安局定期组织帮扶成员单位入户走访,“一对一”帮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确定发展产业项目。工作中发现,由于警种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任务型”帮扶不能解决普遍问题。于是,市公安局制定了市局对各单位负责、各单位对帮扶民警负责、帮扶民警对贫困户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形成“成效型”帮扶体系,并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进行评估。比如,钟家堡村相对偏远,交通工具主要为两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市公安局就提供了“减免费用、上门办理、上门考试、上门发放驾驶证”的便利服务,先后累计发放驾驶证120件,为村民减免费用4万余元,还利用自身优势为有就医、就业、法律服务需求的村民提供帮助,赠送给他们价值万余元的物资。

今年6月以来,市公安局再次加大帮扶力度,目前已形成帮扶民警按需走访为主、市局统一组织走访为辅的模式,真正地做到了精准定制帮扶方案,确保扶贫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