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举全市之力,多部门合力攻坚,全面打响了“菜篮子”保供稳价提质的民生之战,建立起由政府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具体承担“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调控、市场流通、消费者补贴和应急调控预案等方面的调控政策,建立了规范的“菜篮子”产品储备制度,确定耐贮蔬菜、肉类的储备品种和数量,建立了蔬菜、肉类、水果、蛋、奶、水产品全产业链信息监测预警队伍和监测体系……上半年,我市“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设施蔬菜生产平均日产量600吨;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出栏量172.41万头,6月存栏量205.06万头。
现代化技术助力蔬菜产业发展
蔬菜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角,也是辽宁依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角。盛夏7月,依农公司的百余栋大棚内结出不同的果实。半米长的茄子、五颜六色的大辣椒、像葡萄一样挂满棚架的小番茄、长在水床里的各种生菜……“我们这里就像是一个‘蔬菜竞技场’,目前已引进国内外20多个作物种类、30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辽宁依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伟介绍,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长期的科企合作关系,成立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铁岭依农蔬菜产业研究院,并从国内以及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进不同品种做试验,优中选优,找出产量最高、抗病性最好的品种,然后推荐给农民,让农民种起菜来可以事半功倍。
依农公司的每个大棚、每处细节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在一栋专门种植和筛选生菜品种的大棚里,一排排颜色、品种不同的生菜长势喜人。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生菜不是种在土里,而是整齐地长在大棚内齐腰高的水床上。掀开“床垫”便能看到,茂密的根系浸泡在清澈的营养液之中,看不到一点泥土。“这里的生菜采用水培种植技术,营养液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由10余种配方研制而成。”于伟介绍,这样一个800平方米左右的温室大棚可年产生菜6万余斤,而且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绿色栽培、零农药。在依农公司,像这样的蔬菜大棚还有很多,不仅可以保障百姓的“菜篮子”供应,还能为大家进行产前把关,让百姓买得安心、吃得放心。科技的力量让公司的种苗更对农民的“胃口”,以水培生菜为例,与土培方式相比,生菜生长时间可缩短30%。
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以及先进的标准化种苗培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提升了种苗和蔬菜产品的质量,依农公司还积极搭建农民科普实训基地,年可培训农民示范户1万余人次,并通过良种良法示范推广。
依农公司是我市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今年,我市着力加强“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年初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为不断优化全市蔬菜生产布局,我市规划建设102线和新三线两个蔬菜产业带,加强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并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年底前力争完成全市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5000亩。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施蔬菜农业建设,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力合作,在保供、稳价、提质上下功夫,确保让市民吃上安全、放心菜。
多举措推动生猪产业提质增效
在开原市金沟子镇,总投资1.23亿元的开原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项目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70%,预计7月底可投产达效。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起“养殖——沼肥——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预计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年可提供沼液肥15万立方米,辐射周边农田4300亩。
猪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稳价各项工作是切实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我市通过积极引进生猪产业大项目、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认真贯彻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等举措,使全市生猪产能保持快速恢复的态势,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205.6万头,同比增长36.7%。
年初,市委市政府将“全面抓好生猪生产”列为“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重点指标,纳入到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对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同时,我市建立部门会商机制,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抓总,成立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暨畜牧业大项目服务推进组,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和政企沟通机制,通过创新服务理念,以服务工作推进畜牧业大项目建设,让企业从到处找地、找资金、要政策、跑手续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建设、管理上,实施全方位项目保姆式服务,进而推进畜牧业大项目在铁岭落地,推动全市生猪稳产保供和畜牧产业高质量、全链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