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拥有了稳定的致富项目,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容环境变美了。”锦州义县刘龙台镇刘东村的农民高兴地说。刘龙台镇在上级农业部门支持下发展乡村振兴项目,采取“飞地经济”模式,整合资金集中在刘东村建设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去年每栋高效大棚收益在5万元左右,其中村集体收益1.7万元,22名长期在大棚务工的贫困户增加收入1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项目为王,抓住项目建设的“火车头”,就是抓住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锦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推进“三变改革”、“8+3”产业布局和“重强抓”专项行动。牢牢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引擎,聚焦产业兴旺这一重点,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领办和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大发展。
做好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科学引导、规划储备。牢固树立“五个坚持”的产业发展理念,即坚持立农为本,坚持市场导向,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双百双千”计划,落实“7个着力”的发展目标。利用三年时间,推动百项产业落户百村,实现千万产值、千人就业,围绕8大产业领域,着力打造高效经济作物强村、着力培育设施蔬菜强村、着力建设高质高效果业强村、着力建设畜牧养殖强村、着力打造水产养殖强村、着力建设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开发强村、着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强村,力争使锦州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乡村产业支撑,以乡带村、以业带民,促进锦州乡村产业提档升位。
加快项目落地实施、统筹推进。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服务和监督职能,严格落实责任,制定出台项目管理、督导、调度、责任追究等22条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运营鼓励推广乡、村领办、创办和村社、村企合资合作等多种实施模式,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项目实施突出融合提升,加快推进农业“新六产”,加大对产业示范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一二三产融合类项目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努力打造一产兴、二产旺、三产强的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优化升级。
项目实施注重把握“四个结合”。与基层党组建设相结合,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村两委的引领、带动作用,理顺发展思路,组织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了“党建+乡村产业”的增收路子。两年来,村集体独立领办、创办项目12个,集体收入每年平均增加7-10万余元,入股村民年平均增收3000-5000元。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确保项目指标、资金向重点贫困地区、贫困村倾斜。通过“科学规划引导、政策资金倾斜、市场资本引入”三项措施,积极推进贫困村由“输血”向“造血”、由“等你扶”向“我要富”转变,全力打造产业项目扶贫的典范工程。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孔家房身村、板石沟乡银匠沟村、义县瓦子峪镇五台村、刘龙台镇山下村等一大批曾经的贫困落后村拥有了稳定的致富项目。
与“三变”改革相结合,借力“三变”改革,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使“三变”改革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拓展“三变”改革的领域。全面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民”股份合作的运作模式,农民和村集体通过土地和集体资产入股发展特色产业,每年获得稳定收益。
与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围绕“锦凌同城”发展战略,投资570万元,实施双羊镇紫荆村奶牛养殖小区项目,围绕“北义闾山会师”工程,投资260万元,实施常兴店镇壮镇村标准化淡水养殖项目,投资180万元,实施鲍家乡窑上村精品果园项目,投资600万元,实施张家堡镇榆树屯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230万元,实施大榆树堡镇石匣子村高效经济作物项目。
据统计,两年来,锦州市共争取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专项扶持资金1.1亿元,实施乡村产业发展项目107个,其中:设施农业类项目19个,畜禽养殖类项目32个、高效经济作物类项目17个、精品果园类项目22个、水产养殖类项目3个,三产融合类项目13个。通过项目支撑,35个实施项目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摘帽,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1800多人,项目实施乡级覆盖率达到近80%,村级覆盖率达到15%以上。吸纳3.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乡村重点项目,村集体经济增收120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补齐了农业发展弱项短板,逐步实现了“就业一人、增收一户、辐射一方”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