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鞍山市岫岩南部的杨家堡镇,多年来一直以食用菌种植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食用菌病害屡屡发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2018年3月,辽宁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副研究员张季军派驻到杨家堡镇任第一副书记。到任后,在充分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张季军牵头组建了岫岩第一书记科技服务技术团队,瞄准岫岩农业生产现状,引进省农科院食用菌所、果树所、加工所、耕作栽培所科研技术力量,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如何结合实际,改变杨家堡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成了张季军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张季军采取了丰富产业结构、拓宽产业链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方式以期达到突破瓶颈、全面发展的效果。
到任三年来,张季军先后帮助杨家堡镇在团山子村、兴开岭村建立生产规模75万袋香菇示范基地;在松树秧村、邓家堡村、团山子村建立生产规模50万袋滑菇示范基地。同时,引进、示范辽抚4、0912等耐低温、转化率高香菇优新品种2个;引进滑菇辽滑1号、提纯C3-1品种2个;引进大球盖菇品种2个。新品种的引进伴随着新希望的到来,新血液的注入给杨家堡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张季军把滑菇双层棚技术带到了杨家堡镇。在菇农原有大棚的基础上加盖一层棚顶作为缓冲带,使得伏天棚温不超过28℃,解决了滑菇安全越夏问题,而秋冬季棚内提高5-8℃,延长30天出菇期,亩效益增加了1.5万元。杨家堡镇组织委员赵庆栋介绍说:“张书记到来以后,让咱们老产业食用菌再次发挥功效。特别是在兴开岭村的基地,过去是星星点点地种,现在发展到97个大棚,形成了很壮观的规模。”
规模的扩大和延伸也随之带动了当地的就业。村民到食用菌示范基地打工,仅收蘑菇这一项工作,每年就能收入近8000元。
如今,张季军依然奋斗在技术促发展的道路上。他每年在岫岩举办食用菌培训班20次,现场指导8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份,引导村民科学生产,稳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