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风景越来越好,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9月18日,常年在锦江山至元宝山健身步道上锻炼的市民徐广生说,“我每周3次穿越,坚持有一段时间了,一路上同行的人越来越多。”
几年来,我市相关单位不断对这条健身步道进行修缮。去年,这条健身步道被列入健康丹东专项行动,沿途栽植各类观赏乔灌木数千株,再添几处“花海”,整体生态景观再次升级。今年,沿线又增加了公厕、垃圾箱、座椅等设施。徐广生说,休闲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市民健身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俺们来这儿健身的动力更足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市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坚持“沿路建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裸土覆绿”原则,打造绿色健身家园。对城区40余条街路行道树缺株进行补植、增植。几年来,接连打造出帽盔山、菊花山等景观健身步道,大沙河、五道河、白房河景观健身栈道,新区沿江健身步道,花园河景观休闲走廊,爱民街、江山街、立交桥西等处的街头小型口袋公园绿地,滨江路篮球场等健身场所,既缓解了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又扮靓了城市。今年,在城区街路、广场、公园等处栽植玉兰、水杉、日本晚樱、金叶复叶槭、白皮松等观赏树种,开启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叶多彩的景观新格局。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率37.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7平方米。如今,全地区有各类大型体育场馆20余个,全民健身站点近2000个。
这几年,随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断推进,老旧小区里也被规划出独立的休闲健身区域,安装了健身设备,实现了居民“下楼就活动”的愿望,尤其是极大地方便了老人和儿童。
“我去年将自家菜园分出一半种花,篱笆上移植了大棵爬藤蔷薇。”9月20日,居住在振五街的郝敏说,小院风景今年格外好,和全城绿化“接轨”,三季都有花开。以往,她每次到江边,都要在盛开的树状月季边“稀罕一阵子”,如今年龄大了,不方便出门,小区里的甬道就成了自己和其他老年人的微型健身路。自家的“小院园林景观”,是老伙伴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地方。郝敏早饭后会照例来到小区小广场,等老友们接踵而至,大家就借助健身器材扭腰、绕臂。热身结束后,十几个人一起沿着小区里的甬道健步走、闲聊,谈话偶尔会被儿童乐园里孩子的嬉笑声打断。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多次举办全民新年登高活动、冬泳节、广场舞比赛、徒步大会等赛事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8.5%左右。各健身协会、民间健身组织自发在各大公园、广场、街边宽阔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城市显得生机勃勃。
“过几天十一,我姑娘儿子都会从外地回来,我们约好自己家搞个‘赏秋登高节’。”67岁的市民辛升繁说,借着这次团聚,全家十几口人会去爬山。女儿上次回丹东是前年的5月,她带着儿子在外边走了整整一天,回家感慨地说:“爸,咱丹东比以前高大上了,出门哪哪都有健身器材,你自己没事儿要多锻炼啊!”
“我一到丹东,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风景好,像逛公园似的。”9月19日晚,在帽盔山公园广场跳舞健身的外地人王德军说,因为儿子在丹东生活,自己就跟过来了。“跳伴舞的,跳青年式舞蹈的,玩柔力球的,打太极拳的,扭秧歌的,都有,我今天跟这伙儿人学,明天跟那帮人练,可高兴了!”王德军说,丹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很多外地人向往的宜居之地,而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又平添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我住花园河边上,每天晚饭后就下楼沿着河边遛弯,心情可比那些年好多了。”市民曹先生说,如今的花园河,水清了,景美了。记者了解到,我市多条内河治理后,沿岸栽植了大量树木花草,建设滨河景观健身步道,让市民实现了“沿河岸休闲”的愿景。 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