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锦州黑山县四家子镇马圈子村:做大西红柿产业 托起乡村振兴梦想
锦州黑山县四家子镇马圈子村:做大西红柿产业 托起乡村振兴梦想
【2020-09-24 来源:锦州新闻媒体集团日报编辑中心】

      走进锦州黑山县四家子镇马圈子村,一栋栋高效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色彩鲜艳的西红柿让人垂涎欲滴,红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颗颗饱满圆润,再配以青翠欲滴的藤蔓,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早,村民来到棚内开始劳作,采摘、分拣、装箱,干劲儿十足,整个棚内一派繁忙的景象。

  马圈子村南靠绕阳河,西依东沙河,村内水利资源丰富,北临鞍羊公路、四励公路交通便捷。土地以黑色有机土为主,土质肥沃。气候为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适合作物生长。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圈子村党支部一班人在支部书记陈永富的带领下,敢闯敢干,确立了高效温室棚菜生产致富的道路。四家子镇党委政府结合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协调上级农业农村部门,将马圈子村的西红柿产业确立为乡村振兴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带动了全镇的西红柿产业,同时增加了乡村的收入,仅此一个项目村集体每年就增加收入将近6万元。

  2019年,马圈子村集体流转土地200亩,建设高效棚室20个,并在当年种植西红柿12.5万株。当年每个棚室实现净产值8.5万元,带动年人均增收8个百分点。今年7月,他们又利用棚室晒地的无苗期,更新了棚室的灌溉系统,新上了节水的微灌精准灌溉系统,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1000元左右。同时组织人员外出学习有机西红柿的管理方法。大棚西红柿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可以在农闲之时来设施大棚打零工,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真正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正在棚室里忙活的村民王桂芝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0多岁了,基本没啥外出打工的机会,自从村里建起了大棚,就开始在这里打工,有两年的时间了,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64岁的贾玉宝由于心脏有毛病,外出打工也困难,“我现在在大棚里干点零工,一天100元的收入,一年能干六七个月,收入不错,解决了家里经济的大问题呢。”他开心地说。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周边乡镇来参观的人群,村支书陈永富热切地向大家介绍着种植方法和市场前景,“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带动乡亲走上富裕之路是我们的初衷。”望着绿油油的西红柿秧苗,他高兴地说:“今年我们的西红柿要在立足东北市场的基础上,采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挥师入关进入京津市场,争取让首都的人尝尝咱马圈子的西红柿,打造我们的西红柿产业品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