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记者走进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但见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高标准的产业基地处处洋溢着生机。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这里已成为全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
“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打工了,平日里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特别是蓝莓盛果期,大家都忙不过来。”提起村里改革带来的变化,村民张媛媛爽快地说,现在村里园区越来越多,妇女和年纪大点的男村民就近打工,按工作量发工资。张媛媛一家5口人,她和父母、丈夫都在基地打工,还种了刺槐等树苗,全家人年收入有20万左右。在岔路村,像张媛媛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
岔路村交通便利,有12个村民组,传统产业有玉米、柞蚕等。近年来,村里一手抓改革,一手抓产业,发展草莓、蓝莓、五味子、苗木、中药材等产业,通过“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到村集体家底清、股权清,集体产业不断壮大。
“2018年2月,岔路村被确定为凤城市产改工作试点村。”岔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庆利说,产改工作按照清产核资、确认成员、量化设股和创新组织的四大环节进行,去年10月完成村股份经营合作社的登记赋码颁证工作,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清产核资,村集体家底一清二楚,产权明确。在确认成员方面,村里妥善处理好结婚妇女“一个成员身份”问题,消除了其“两头占、两头空”现象。在量化配股方面,村里严格按照上级指导意见,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量化给村集体成员,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公告存档。在股权配置上,坚持成员一人一股的原则,作为今后村集体收益分配依据。
在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村里着力抓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通过努力,村集体流转耕地2000多亩,建立了以草莓、蓝莓为主的小浆果基地,形成以休闲观光、鲜果采摘、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产业项目。2018年,新建15个高标准草莓温室大棚,发包给村民,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收入达33.9万元,村民增收200多万元。随着小浆果产业形成规模,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农业项目落户岔路村。仅去年,岔路村吸引兄弟村11个项目,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9个,今年又吸引4个村的“飞地”项目,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36座,并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依托,采取投资入股分红方式,为贫困户搭建脱贫致富平台。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岔路村成为全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
近年来,“家底”越来越殷实的岔路村,建了4座冷库,又投资10多万元新建欢乐农场体验园,发展乡村生态游。与专业合作社发展陆地蓝莓……目前,村集体资产近1000万元,今年村集体净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改革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经济,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郎庆利说,很多农民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幸福。记者 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