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望花区以“学雷锋+”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
抚顺市望花区朴屯街道从打造实践阵地、完善实践体系、创新实践内容三方面着手,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构建“一驿站三联盟”学雷锋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遍地开花。目前,朴屯街道已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个,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2支,推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6项,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6场,参与受益群众共有6245人。
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道围绕“一人一档案,一队一台账”,精准精细打造由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家庭“小站”和商业网点“小站”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整合区域化资源,发挥党员、志愿者、爱心商家联盟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多角度延伸。
突出一个“实”字,望花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到了实处,有延伸到基层的网络体系,也有实打实的考核监督机制。如今望花区已建成1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部挂牌,80个社区(村)也都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筑起三级联动的文明实践网络,实现了文明实践“矩阵”全覆盖。同时,依托“今日望花”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实践云”,启动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7个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所,及时发布工作信息和优选课程,宣传经验做法与先锋典型,使群众及时了解重要动态信息,实现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动态“一屏掌握”。
同时,望花区还确立了“注重实效、紧盯目标、严格落实”的考核原则,建立了“到岗到人”的责任机制、“边督边改”的督查机制、“评先评优”的激励机制和“群众参与”的引导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不断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标准,重点推进以“一单、一图、一点、一本、一网、一赛、一演、一考”为内容的“八个一”建设,夯实文明实践工作基础。经常性深入街镇、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进行调研指导,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对于人手紧张、资源不足等困难进行协调解决,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落细落小落实。
强调一个“活”字
文明实践受益面不断扩大
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通过上门寻访、微信征求、问卷调查、志愿者收集“四个渠道”,以“开门询单”精准掌握群众需求;通过灵活处置需求群体、实践地点、活动内容、时间节点“四个板块”,精准定位服务需求人群,精准对标服务内容,灵活设置实践场所,既把上级的“要求”传递到基层,又针对群众的“需求”设计活动载体、指派服务队伍。
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雷锋街道创建、城市双修、文明城市创建、“六稳”“六保”、脱贫攻坚等工作深度融合,实现联动推进、互相促进,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望花区强调一个“活”字,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将“雷锋+”延入文明实践“半径”,逐步实现“特有”向“特色”的转化,完成“实践”向“实效”的提升。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发祥地优势,持续激发“共和国长子”内心深处至善至美的道德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发挥万名志愿者专长,通过上门走访、微信征求、问卷调查、志愿者收集“四个渠道”,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按照“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固定+流动”“室内+室外”相结合原则,采用点对点、菜单式定制服务,开展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双建、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等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宣传、扶贫帮困、环境整治、关爱儿童、纠纷调解、节日慰问等文明实践活动,打造了“幸福大集”“道德储蓄银行”“宁大姐真情快递”“党员代办站”“雷锋驿站”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抓好一个“强”字
文明实践力量持续增强
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以“有场地、有制度、有计划、有标识、有人员、有资料”的要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现已建立1个和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18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共吸收700余名志愿者加入,在辖区12个社区50个网格,采用点对点、菜单式定制服务,通过网格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精确掌握志愿服务方向和形式,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内容。
抚顺市望花区演武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党建品牌为依托,组建党员突击队14支、志愿者队伍15支,280余名党员、900余名志愿者加入其中,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卫生清洁月、畅享阅读、关爱儿童等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尊老爱幼、家庭美德、文明新风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
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抚顺市望花区汇聚起强大力量,让文明新风更加强劲有力。望花区坚持“上下结合”组建专家指导队伍,即组建以宣讲团、党校教师、业务骨干等为支撑的专家队伍;以文化艺术人才、民间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致富能手等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以法律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为主体的专业队伍。利用这些专业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宣传宣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2020年以来,共开展宣讲活动300余场、文体活动50余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