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大连绿水青山的真正“看门人”
大连绿水青山的真正“看门人”
【2020-10-16 来源:中共庄河市委宣传部】

“十一”双节过后,英那河村党总支书记高洪海的脸上终于有了笑意——村里的农家乐在疫情下特殊的今年首次爆满,腰包都有了进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这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践行到现实中,大连庄河市仙人洞镇的英那河村着实下着一番苦功夫。其虽然守着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英那河水库,但是保护却是第一要务,开发利用只能居其后,低收入村曾是它多年来的身份。现如今,摘了低收入帽子的英那河村正在发生着怎样的事儿?

  有关“绿水青山”的事儿

  刚一进英那河村的属地,别有一幅洞天的感觉——这里的空气是澄澈的,让人呼吸里似乎带着丝丝甜意。山林河水围傍着村落,隐藏在树林中的屯户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蕴。

 英那河村位于庄河市仙人洞镇东北部,下辖14个居民组,现有户籍人口2256人,耕地面积59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英那河村毗邻,是辽宁省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赤松栎林顶级植物群落是目前亚洲面积最大的现存群落。繁多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被类型,丰富的动物资源,秀丽的自然景观,使保护区成为物种的基因库、生物学科研基地和教学基地,更是一处生态文旅的好去处。多年来,在英那河村委会的努力下,村民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野生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的景象比比皆是。“十一”前,在前往白堡屯路边的河溪里,时不时地就能看到悠闲的白鹭在水中或站立或起舞或飞翔或与家鹅戏水着……

 英那河村水资源丰富,处于大连人的“水碗”——英那河水库的上游,有8条河流归到英那河水库。为了保证“水碗”纯净度,让大连人喝上放心水,现在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被村里当作了首要任务来抓。现在,村民往河道倾倒垃圾,路上随便乱堆、乱丢杂物的现象被杜绝。村里有指定位置摆放的垃圾箱、垃圾中转站,分类的村庄垃圾进行统运统管,日产日清。英那河村现已实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的“六化”目标。家家安装上自来水,水质达到优良标准。硬化的村庄主干道和小路形成的路网已经实现了户户通。100余盏路灯和景观照明灯,点亮了山村的夜晚……

“我们村有1名水管员和6名护林员,每天他们都得到个人管辖的区域巡查看护,用手机定点打卡。现在“十一”过后,正式进入森林重要防火期,任务很重。2018年春,从大连市森林公安局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培良帮助护林员们配备上了专业防护服及风力灭火器,更加提振了大家的精气神。”英那河村党总支书记高洪海欣慰地说。

 两位书记的现身说法

 1965年生人的高洪海是现任的英那河村党总支书记,1980年生人的王培良是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高洪海不善言辞,却内心坚毅公正、做事果决;王培良快言快语、思路清晰、幽默实干……这两个人往那儿一站,别提多互补默契了,见了的人都为他俩难得的工作友情啧啧赞叹。

 其实知情的人都晓得,在他们这两年半的工作合作关系中,高书记负责“断后”,村里遗留的疑难杂症都归他,因为他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再熟悉不过这里的一方水土养的一方人了;而王书记负责“冲锋”,村里现有优势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新理念的注入都需其多思考践行,因为他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禀赋。在两位书记的通力合作下,英那河村近年来拿下了多项殊荣,最近拿下的大连市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让英那河村在全国挂上了号,而申报时的五项生态遴选条件着实让他们只能脚踏实地扎实前行。

 而与两位书记相处久了,你便会发现,他们虽年龄相差15岁,却彼此有认同的点——不同人生经历历练的故事,让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核。

 高洪海4年前还没做书记时,在市里是有着自己工程生意的人,赚来的收入足够让一家老小过得舒坦;但是,当时的村里却是波澜起伏、人心浮动、戾气上涨,许多人已经不能安心现有的乡土生活。面对现实,源于高洪海一直以来的威信,他被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回故里了。经过民选,高洪海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经过他深入人心的工作,才有了村里这几年来和谐共生的局面。“我这个人最讲究公正平衡,不讲私心。就拿2017年开始的草莓大棚扶贫产业项目来说,我会分批分期让更多的村民均衡收益,每家每户都得到实惠,真正脱贫,而不是集中弄一两个大户除个平均数达标。”高洪海诚恳地说。而此时的村委会信息公告栏中,正公示着现有草莓大棚实际概况。高洪海家没有草莓大棚,他家所在的姜堡屯在英那河冰峪沟景区大门外开了32家农家乐,其中一家是高洪海老伴和女儿女婿开的。今年疫情,10月以前的日子几乎没个进账,女儿女婿只能把孩子留在家到庄河另寻他业。高洪海虽然心里也急,但是从不插手家里的事。现在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的收入与之前单干时相比相去甚远,不足以养家,还平添了太多村里的责任与义务,但他不抱怨。既然选择了,就要笃定地走下去,他就是这样一条汉子。每天早上8时30分,高洪海会像城里公职人员一样按时来到离屯较远公路旁的村委会办公室,村里的两委委员也被这样要求着。

王培良年纪虽轻,却经历颇多。他的老家在朝阳县的乡村,兄弟三人,他最小,因为贫困,大哥上了大学,二哥为了保证王培良能上大学,自己主动辍学打工了。高考那年,王培良因为学习成绩好,身体素质好,顺利考入河北的一家军事院校。可是,不到半年却发生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因为在校期间突发阑尾炎,术后腹部留下的疤痕竟让他被无情劝退回家。“当时真是天塌下来一样,我的胡子一下子全长出来了,好长;身体残疾的老爸一夜也白了头,老了许多……还是我妈坚强,抵住了村里各种猜测的舆论压力,把我给‘押送’到了毕业的高中去复读。记得当天走到校门前时,我妈解开了裤腰带从带着拉链的红色短裤兜里掏出了600元,然后递到了我手上,那一镜头能让我记一辈子……”现在每谈及于此,王培良虽表现更多的是一种达观与释然,但仍有良多感慨萦绕心头。凭借一股冲劲儿,王培良最终考入了大连的辽宁警察学院,那是2000年。从此,生活开始善待这位乐观的年轻人,勤工俭学,顺利工作,与发小结为连理……30岁那年,在“全国森林公安系统警务技能大比武”上,王培良为辽宁省取得了唯一一块金牌,荣立了二等功,那个3公里武装越野项目全国冠军真是他忘我拼出来的。2018年他来英那河村当驻村书记一年后,妻子作为大连小学骨干教师选择了到贵州省六盘水支教一年。这期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王培良心里成了最柔软的部分,但是他并没有停歇下生龙活虎工作的脚步。

屯里的文化别样红

白堡屯是英那河村人口比较集中的屯,2018年由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捐建成的党建文化广场是其现在地标性的地儿。“十一”前是大棚栽种草莓苗的时候,来往忙着干活的村民也不忘热情地向两位到场的书记打着招呼。“这个广场建得太好了,红色驿站提供音响和照明,现在忙种草莓苗时晚上也有30多号人来这儿跳舞”,家住附近的67岁白堡屯村民黄庆海说,“这个屯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白姓人家在这儿起的家,后来白姓人家搬出一些,其他姓氏搬进不少。这口古井可以为证”。这口百年古井养活了这里的几代人,现在家家都上了自来水,村里遂给古井加了盖、刻上了字保护了起来。

“这地儿原来是柴火垛和养牛的地方,脏乱不堪,现在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学习的地方了,真是旧貌换新颜,让人难以想象啊。”多年前曾经来过这里的人感慨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举旗帜、集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红色驿站——红色先锋、红色连心、红色阵地、红色传承,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党建活动室被布置得有模有样,处处见金句,给走进的人充分代入感。

“我们这量身定制的12米集装箱红色驿站,现代功能齐全,除了必备的门窗外,还有空调口、内外灯光节能控制、室外大屏幕滚动字幕移动远端摇控功能等。”王培良举着手机介绍说。

“今年疫情期间,村里50多名党员充分发挥了作用,累坏了。我们村方圆广,24平方公里,相当于市里的一个行政区了,最远的屯到村委会开会要走很长时间。今后,适当地可尝试一下党员线上开会的形式,不知道这不见面在农村开会奏不奏效。”高洪海若有所思憨笑着说。

  英那河本是有传说的,因为很久以前一位名叫刘英那的青年,不顾自己的小家,降服了祸害乡里的蛟龙,牺牲了自己,当年一条无名河便被命名为英那河了。而且,英那河村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连有名的抗日组织庄河“大刀会”及解放战争时期辽南独立师活动的地域。现如今虽然传说与史实考证有难度,但是这地域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却浸润在这方水土里,代代相传,当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时更加迸发出独有的英那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