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庄河市城山镇胜利村生姜种植户正在忙着拾掇收获的生姜。姜农邵德奎高兴得合不拢嘴:“卖一些,储藏一些。今年俺种植的3亩生姜长势好,亩产6000多斤,价钱也高,纯收入3万多元。”其他姜农也纷纷表示,这是个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明年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更好收成。
“乡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2020年是我们胜利村‘两委’引领村民发展生姜产业的第一年,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年初村里出台资金补贴、技术指导、销售兜底等扶持措施,让百姓放心从事生姜种植。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姜种涨价、雨水偏多等诸多不利影响,我和村‘两委’一班人及时做好引导服务,协调沟通,把姜农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大连市委选派至胜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吴刚告诉记者,全村共种生姜107亩,4月播种,10月中旬开始收获,平均亩产7000余斤,每亩纯收入约1.2万元。这里的生姜品质好,已有不少收购商主动联系,洽谈合作。
胜利村曾是一个低收入村和空壳村。2018年4月底,吴刚上任后,经过调研摸底、走访了解,找到“穷根儿”:地处碧流河水源保护地,发展致富项目受到严格环保限制;种植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大多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缺少致富门路。吴刚和村“两委”成员经过仔细研究,开出了拔“穷根儿”良方:坚持党建引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强村富民进度。两年来,胜利村以村民为中心,注重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活力转化为产业活力、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努力构建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党组织+产业+基地+农户”运行模式。采取种植大户、致富能手与低收入户“结对子”,党员与一般群众“结对子”方式,确保低收入户稳定增收,变输血为“造血”。经过实地考察、协商论证和村民代表民主议定,胜利村决定依托村上已有的外资生姜加工厂,发挥丰富的水源和沙土地多的资源优势,村企联手发展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生姜产业。2019年,村集体在实验基地种植40亩生姜进行示范引领。试种成功后,2019年末至2020年初,在召开村民会议、走访看望群众、到田间地头劳作、进行疫情防控排查的时候,吴刚见缝插针,与百姓唠起种姜嗑。他耐心宣传发展生姜产业的好处,动员鼓励大家改变种植结构,争取到很多村民认同。尤其是得到姜子恒、张虎山、邵德奎等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的支持,由他们带头种姜,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生姜种植从春耕备耕、田间管理到秋季收获等生产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胜利村以此为契机,将困难群众和生姜种植户结成“对子”,安排困难群众到生姜种植户田里打工,让困难群众搭增收“便车”。同时,胜利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到生姜产业田间地头,协调机械、人力、物力,提供技术指导,衔接市场销售,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进行精准帮扶。同时,以生姜种植为载体,开展“守望相助”村民志愿服务活动。“你帮我种姜,我帮你除草,他帮我施肥,我帮他打药”,种植户之间通过“换工”方式进行互助,不仅降低生姜种植成本,还形成村民和睦团结、淳朴真诚、邻里互帮的新风尚。
2019年9月,胜利村开始筹划为生姜产业配套建设一处400平方米农产品冷藏库,但资金存在缺口,迟迟不能完工。吴刚四处奔走,多方筹措,争取到40万元资金支持。如今,冷藏库已经建成,存储能力可达500吨,能保证生姜储存保鲜、延长上市周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吴刚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争取在3年内发展生姜种植500亩以上,长远目标为1000亩以上。达到一定规模时,村集体将成立生姜专业合作社,把生姜打造成胜利村一个主导产业,推动生姜产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带领村民在奔小康路上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