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驻村第一书记郭向东:发挥技术优势带领村民奔小康
驻村第一书记郭向东:发挥技术优势带领村民奔小康
【2020-11-07 来源:盘锦市融媒体发展中心】

正在和张佳红探讨碱地柿子的是大洼区大堡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郭向东,作为农业专家,他做了30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洼区全区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了30万,土地盐碱含量高,最出名的是盘锦大米和稻田蟹。2014年,盘锦市提出在保证原有农业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盐碱地精品农业。老郭在市里和乡里的支持下,带领几十户示范户在全国收集了几百个耐盐碱作物品种,经过三年努力,最终选育出适合在本地栽培的西红柿品种,当年就发展了500个大棚种碱地柿子,实现增收近1个亿。2017年,大洼区的“碱地柿子”还进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大洼区大堡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大洼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业师 郭向东: 当时我们忙的不可开交,每天接打电话最多上百个,连接带打100个电话左右,咨询电话。

碱地柿子火了,高兴坏了老郭,也愁坏了老郭。高兴的是市场需求旺盛,愁的是因为现代种植和育苗技术跟不上,产量达不到。2017年,老郭将在北京工作的儿子郭佳明动员回来一起干,这年正好赶上区里5G网络信号覆盖,学农林经济管理的郭佳明抓住时机,在自家大棚里示范,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建成适合机械化作业、可以远程控制的现代化种植模式。

郭向东的儿子 郭佳明:晚上下雨,三点钟下雨,正常农户家要住得远,(以前)就得骑电动车半夜来大棚,关风口,盖棉被,(现在)用手机就可以达到晚上足不出户,躺在家床上就可以把这活干了。

这种采用5G+物联网技术建起的现代化种植大棚当年收入就超过10万,而普通大棚收入一般在6万元左右。这个新种法一下轰动了大洼区,都来找郭佳明学技术,不到三年,老郭和小郭就带领大家建起超过1000个这样的现代化种植大棚,产值超过2个亿。

大洼区农民王艳玲:一年的话,收入二十万左右吧。我种碱地柿子是多亏了郭书记和佳明的,没有他们大力支持也够呛,因为我没种过,我不会。

现在在大洼区,很多农民都跟王艳玲、刘广权夫妇家一样,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和稻田蟹养殖外,都建起了大棚种碱地柿子,2019年,大洼区第一产业产值达到9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富裕起来的大洼区还以环境治理工程为依托,乡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无害化厕所改造等工程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高标准提升,公交与城市交通互联,户户实现壁挂炉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