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近年来,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芹菜洼村村民李延邦依托本地海洋资源优势,以海蜇进出口加工业为突破口,推动全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路子,带动身边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守着海边长大,李延邦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本地盛产的海蜇肉质饱满,品质上乘,当地村民捕捞、养殖海蜇历史久远。上世纪80年代,本地海蜇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求变。1988年,35岁的李延邦抓住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成立了营口联邦水产加工有限公司,即营口东河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前身。从最初只有五名员工、年产值仅十多万元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五十多名员工、年出口量达400万美元的大型海蜇进出口加工企业,李延邦倾注了半生心血。
对于一个年轻企业,李延邦深知,“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寻求合作才能让企业更长久、更牢靠。李延邦决定拿出公司股份的50%向村民公开募股。这一决定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充裕的资金流,也让村民们得到更多实惠。自己给自己当老板,在家门口就有收益,这是芹菜洼村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芹菜洼村村民冯守杰告诉记者:“我在水产公司的好几个项目都入了股,还在这里工作,一年的收入加上年终奖的分红有十几万元。现在我房有了,车也有了,还有一定的积蓄,感觉心情挺不错的。”
海蜇加工产业链的纵深发展还带动了相关附属产业茁壮成长。盐、塑料桶、包装纸都是海蜇生产加工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李延邦主动与当地村民开办的海蜇包装、货运企业合作,让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如今,营口东河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累计每年可提供1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