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叉子,是将玉米发酵出酸味后磨成细面,制作成面条样式,再或炒或煮或烩或凉拌的美食。经权威部门检测,米叉子富含乳酸菌,益肠胃、助消化,是真正健康功能性的好食品。戴家米叉子由满族酸汤子演变而来,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百年传承,匠心如一。1908年,戴玉峰(戴家米叉子第三代传承人)的爷爷闯关东来到虎山安家娶妻生子。戴玉峰奶奶是满族人,颇爱酸汤子,因此,攥酸汤子、吃酸汤子成了戴家常见的生活画面,也是戴玉峰儿时最难忘的记忆——奶奶站在灶台前,手攥黄澄澄的面团,拇指和食指有节奏的律动,一条条金黄色的面条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落入开水翻滚的锅中。大锅滚过三滚,奶奶盛出一碗碗端上桌,大家各自舀上或白糖、或卤子、或大酱葱花香菜,拌上一拌,一家人围坐一桌呼噜呼噜地吃起来……就这样,戴玉峰的爷爷和父亲相继学会了制作米叉子,耳濡目染,戴玉峰也学会了这门手艺。1999年,戴玉峰创办了余富快餐,并在店中加售戴家米叉子。戴玉峰在传承祖辈米叉子技艺的同时,融合了现代营养和口味,使戴家米叉子刚一问世就受到食客们的喜爱。大家的反馈让戴玉峰信心倍增,于是他决定要将戴家米叉子传承并发扬下去。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料,还要去杂选优,精心烹饪才会成就美味佳肴。勤奋善良的戴玉峰对工作充满了超乎寻常的热情,无论是玉米选材还是吃法研究,无论是商超送货还是店面选择,他都亲力亲为,精心投入,经常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甚至是半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越奋斗,越幸福。从1999年开办小吃店,到2012年实现真空包装;从2015年注册公司,到现在的连锁经营、设备研发、品牌建设以及研发出6大系列108种吃法,戴玉峰在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米叉子制作技艺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回馈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冲破阻碍,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有荣耀和收获又有荆棘和坎坷。2015年,戴玉峰被认定为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叉子制作技艺传承人。为了让戴家米叉子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萌生了建米叉子工厂的想法,希望不仅能让人们在戴家米叉子店品尝到美味的米叉子,也能让当地甚至外地食客在家中吃得到。怀揣着信心和希望,戴玉峰开始着手创办戴家米叉子工厂,然而,建厂初期的困难远远超出他的预料。食品和餐饮不同的营销模式,让刚推向市场的戴家米叉子出现了滞销。尽管如此,性格坚韧又敢闯敢拼的戴玉峰没有气馁,而是迅速转变经营思路,拓宽市场,带领团队先后前往本溪、沈阳、大连等地参加展会,宣传和销售米叉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戴家米叉子终于打开了市场,除了全国各地的老客户复购,还多了不少海外订单。随着戴家米叉子销量的不断增加,不少食客提出质疑:“戴家米叉子入锅后不易断,口感格外劲道,是不是加了什么化学成分?”对于这一点,戴玉峰从容淡定,交出了一份“纯天然、零添加、无防腐剂“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报告,让质疑声渐渐消失。“戴家米叉子走的是一条大健康路,选用纯天然食材,零添加玉米发酵,在复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环境中生产出来。”戴玉峰酝酿了“大健康”概念。这一概念的问世,把戴家米叉子又推向了一个销售和发展高潮。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多年来,以传承为己任的戴玉峰从未停歇紧跟时代,为企业谋发展的脚步。如今,为了打开年轻人市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并喜爱戴家米叉子这种传统美食,他正在思考如何把戴家米叉子做成开袋即食方便食品。虽然,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他坚信,在自己坚持不懈、积极开拓的努力下,戴家米叉子定会前景可待,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