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乡村振兴路上的“农信楷模”
乡村振兴路上的“农信楷模”
【2020-12-18 来源:辽宁日报】

11月28日,沈阳农商行大东支行组织员工参观位于辽中区肖寨门的吴连武事迹陈列馆,只见一辆破旧的28式自行车嵌入墙内,车主便是已故辽中区农信联社优秀共产党员吴连武。

1988年6月,吴连武被安排到肖寨门信用社担任信贷员,主要负责妈妈街村的信贷工作。骑着自行车、背着挎包,吴连武走过了妈妈街村每一个街道,能准确地说出村里300多户养牛户的身份证号码,他累计发放贷款9亿多元,贷款回收率100%,帮助当地百姓增收10亿多元,为信用社创造利息收入1亿多元。

2016年5月1日,年仅56岁的吴连武积劳成疾,因脑溢血病逝。他用短暂的人生,展现了一名基层农信人的使命担当。2018年6月28日,中共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号召全省农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吴连武学习。

踏踏实实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吴连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贫困生活让他从小就深深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凡认识吴连武的人都会夸他是一个大好人、实在人。吴连武平时非常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但对外人他特别慷慨。不管谁家有了困难,他总会第一时间到场,出力、出钱帮助。有时,上下班的路上遇见陌生的老年人走不动路,他会用自行车载上一程。

节俭的生活习惯一直贯穿吴连武的人生过程。

一台电脑、一张旧办公桌、一张硬板床,这是吴连武办公室的全部家当;下乡时,他自带饭盒,里面装着两个馒头和小咸菜,从不给贷款户添麻烦;闲暇时间用随身听学习英语;一部破旧的手机,连接的是妈妈街村村民的致富路……

吃苦、耐劳、实诚、踏实,是妈妈街村村民对吴连武的评价。手握发放贷款“大权”的吴连武,平日里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可一到逢年过节就“消失”,让很多想借着年节给他送钱送物的人吃了“闭门羹”。

“老吴办事特别公正,以前过年的时候想给他送点礼,到家里都找不到人。”妈妈街村村民白仁成说。曾和吴连武一起共事多年的刘丽也表示,吴连武做事有主见,非常善良也特别正直。

曾经喜欢赌博的妈妈街村村民白先生,想搞养殖,找吴连武贷款。经过半年考验,确定他已经改了赌博的习惯后,吴连武才找到担保人,为白先生发放5万元贷款。靠着这5万元贷款,白先生逐步发展起养牛产业,如今早已成为村里的千万元户。“是吴叔在我走投无路时挽救了我,他不仅帮我改了玩‘六合彩’的恶习,帮助我致富,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提起吴连武,白先生一直心存感激。

“做人要光明磊落,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无愧于心,人活着,比的不是谁高谁低,谁上谁下,谁有钱谁没钱,比的是谁能睡得舒坦,谁能笑得灿烂!”吴连武告诫儿子的话淳朴又真诚,这样的家风也延续到了工作中。

变废为宝 激活乡村循环经济

妈妈街村共有2225户7000余人,是辽宁省内人口最多的村庄,但人均耕地只有1.7亩,村民种地收入微薄。

妈妈街村有酿酒的历史,但村民收入较低。因酒厂众多,村里的沟渠堆满了酿酒后被当作垃圾随意丢弃的酒糟,夏季,腐烂变质的酒糟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气味,污染环境。为了让酒糟变废为宝,吴连武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先后前往河北、内蒙古、吉林等地考察肉牛市场,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购销动态、选购种牛和饲料。在吴连武的积极推动下,妈妈街村酿酒户率先购进肉牛,利用酒糟饲养肉牛,并在充分了解村民肉牛养殖情况后,为大量村民提供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在吴连武等人的努力下,妈妈街村的养牛产业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已有养牛户300余户,年销售肉牛10万头,全村一二三产业年产值达到10多亿元。村里部分养殖户已经将自家的牛放到统一规划的辽寨牧村养殖基地,村里环境也越来越好。

难能可贵的是养牛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酒糟过剩等问题,带动了周边水稻、玉米等种植业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吴连武首创的养牛贷款产品和扶持经验,被推广复制到附近乡镇,肉牛养殖被列为辽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信事业更是在农村金融稳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吴连武走了,但他身上克己奉公、一心为农、为乡村振兴奋斗不已的精神已成为一笔财富,荫庇后人。如今,在农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吴连武生前一心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精神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尽管借助先进技术,村民与信贷员不见面即可完成办贷手续,但当地农信社的的工作人员仍然选择沿着吴连武生前走过的路,走进妈妈街村各家各户了解贷款需求,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共话家常,共同行走在乡村振兴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