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他带着丹东糖画走出国门 登上世界舞台
他带着丹东糖画走出国门 登上世界舞台
【2020-12-24 来源:丹东市元宝区区委宣传部】

糖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据传,糖画的工艺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间变迁,年代更替,或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在车水马龙的时光里,有人却在默默为弘扬传统而不遗余力,希望这份传统技艺能永远传承下去。今天,《非遗瑰宝》将带大家一起走进我区糖画传承人毕元发的世界,了解他秉承初心,带着丹东糖画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的背后故事。

日前,在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的一处住所里,到处弥漫着香甜的味道。主人毕元发正手握长勺,舀起锅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自如地挥洒在光洁的画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造型各异的金龙、骏马、鲤鱼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整个创作过程优雅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毕元发现年49岁,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绘画。上世纪90年代,他与糖画结缘,成为毕氏糖画第三代传承人。20多年来,靠着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他默默坚守着、传承着、发展着糖画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获得糖画非遗传承人等诸多荣誉。

作为线条的艺术,糖画以勺代笔,以糖为墨,创作时须连贯流畅,趁热一气呵成。在作画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熬糖,掌握好火候十分重要。

“糖画并不是轻松的技艺,好学,但学好不容易,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毕元发说,自己在创作初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才掌握了各种技巧并开始创新求变。他把中国的剪纸、皮影、面塑等手法融入糖画,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增加新元素色彩,做出了风格独特的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创作需要,毕元发还对制作糖画的工具锅、勺子进行改良。“糖画是一门艺术,但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吃,既然是吃的东西,尤其大多数是给孩子的,干净卫生就是一个非常需要讲究的问题。”在毕元发看来,手艺不仅仅是一份技艺的传承,更是人与人之间一份温暖的传递。

时间总不负努力的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毕元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作品《大展宏图》荣获“华夏巧手工匠”糖画创意一等奖;2017年,作品入选由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美国集邮集团联合出品的“一带一路”世界邮票纪念珍藏邮册,《丹凤朝阳》《一马当先》等14幅糖画作品被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制成邮票;2018年,《发展才是硬道理》等7幅糖画作品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2020年,作品图片被“文化复兴、砥砺前行——中华文化复兴践行者走进迪拜”主题《中国邮册》收录……

在时光中打磨作品,以生命书写匠心。作为一名手艺人,毕元发说自己还有一个身份——守艺人。意识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他,为了让自己钟爱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经常带着设备前往全国各地展示糖画艺术,并于2014年成立“毕元发糖画艺术中心”,吸引全国各地的学员陆续慕名而来。学生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青年。

这些天,毕元发正准备参加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春晚录制活动。面对自己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他真诚地说:“只有不断提升技艺,才能精益求精。我希望通过学习,兼容并蓄,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