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公示》,在136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评选中,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张家村榜上有名。近年来,张家村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连续多年成为“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的过冬栖息地,绿色经济初见规模,自创“美鹳”牌商标先后被评为大连市著名商标和辽宁省著名商标。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旅顺口区小康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张家村是旅顺口区牢固践行“两山”理念,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大步奔小康路上的缩影。近年来,旅顺口区充分结合辖区实际,以全面建小康为核心,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全面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创新富民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旅顺特色的“小康”建设路径,初步建成一批“生产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
村庄靓了
记者漫步在前不久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的三涧堡街道袁家沟村,一排排住宅宽敞明亮,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变美了,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小康路上让农民更有幸福感。改善人居环境首当其冲。旅顺口区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区累计出动人员6.8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3万余台次、清理垃圾7.3万余吨,清理“三堆”5000余个。对全区68条河道及20座水库进行全面的整治,破解河湖“四乱”突出问题,清除河库垃圾6万余立方米。全面清洁道路环境。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制定了农村垃圾分类试行方案,采用“五指分类法”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党员干部(村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包户制度,做到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不漏一户。定制“五指分类法”宣传牌53000个,农村保洁人员夏、冬季马甲1000件,做到了全区农村保洁人员标识统一,严格按标准配齐农村保洁员,落实保洁经费。制定《旅顺口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按照每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标准配齐了村级保洁员,全区69个建制村共有保洁人员366人,已全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度100%,参与度90%,垃圾减量35%。
腰包鼓了
“一村一品一特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初见成效。以双岛湾街道张家村为例,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21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6000元,村民获得感不断提升。铁山街道柏岚子村从一个年收入40万元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村社会总产值9亿元、年可支配收入560万元的经济强村,柏岚子村的诀窍就是以“蓝色产业”为出路,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绿色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
让农民更有获得感。旅顺口区坚持因村施策,科学把握各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状基础,深挖各村的优势和潜力,突出区域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实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服则服,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三涧堡街道北海村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产品深加工项目;长城街道周家村盘活闲置集体土地,发展设施大樱桃项目,整合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优势进入市场;三涧堡街道许家窑村、龙头街道东北山村依托大樱桃产业、生态农业基地及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带动促进集体增收;铁山街道陈家村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依托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和黄渤海分界线等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水师营街道小南村以党史馆、市民文明实践中心、七彩南山景区民俗区为核心,附带周边景区共同打造“红色之旅”旅游。
心里美了
在袁家沟村,村里围绕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带领全体村民加快村庄改造的步伐,加大村庄“六化”工作力度,努力提升村庄品位。村委会以村中心公路金宝路为主线,投资175万元对全村改造后的房屋和墙体进行统一粉刷和美化。截至目前,民居改造累计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改造住房230套,翻建36套。累计投入资金610多万元,硬化主路4公里、主要街路4.4公里、巷路2.6公里。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已铺设完毕的3.2公里柏油马路两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栽种各种花卉树木5000余株。村民们说,以前大家都想进城,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一切和城市没啥差别。
让农民更有满足感。2016年,大连市出台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方案》,旅顺口区四个村争取到“美丽乡村”项目并完成建设。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先后在全村新修马北路、龙山采摘路2.2公里,新铺村屯道路6100平方米、旅游观光木栈道150米,新安装路灯300盏,新建村民健身场所4处,新栽植绿化树木5万余棵,新兴建星级厕所3处、游客接待中心1处,改造了辖区内所有的标志、标牌100余处。铁山街道王家村改造建设了两个小型广场,改造了村原有的中心公园,改造村河道600米。铁山街道对庄沟村建设垃圾站3处,村委会文化墙一处,垃圾池10处,新上成品健身器材11组等。龙头街道东北山村建设文化广场、改造门球场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