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90后新农人的“拼”元年:4个月售出15万单红薯
90后新农人的“拼”元年:4个月售出15万单红薯
【2020-12-29 来源:辽宁日报】

曾几何时,“走出去”是农村孩子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如今,“回乡来”是许多在城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拼搏奋斗的开始。2020年,以阜新90后小伙梁洪涛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带动左邻右舍,把当地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梁洪涛喜欢这种拼搏,他常对身边的伙伴说:“2020,谢谢一起拼过的你。”

12月24日清晨,梁洪涛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阜新市彰武县腰高坨子村的红薯种植基地。他压了压头上的棉帽子,两个帽耳在寒风中忽闪忽闪地抖动,鞋上还蒙着一层薄土。在工人们眼里,小梁完全不像一个总经理,更像是每天跟他们一起干活的打工人。

梁洪涛从家门口的15亩试验田起步,逐步建立起专业的红薯种苗培育基地;入驻电商平台拼多多4个多月,便打造出拼单量10余万的销售业绩。

成绩单的背面,是不为人知的辛苦和艰难。7年新农人的蜕变之路,背后是一个“拼”字。

阜新市彰武县电商办主任马谡见证了梁洪涛的成长。“他脑子活,有干劲儿,今年转型到线上以后,一刻也没有休息过。这样的年轻人,能成事儿!”马谡说。

15亩地试水8个品种

在东北也能种出糖心蜜薯

梁洪涛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2013年,他成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红薯是阜新的特色农产品,农业又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大板块,所以我的创业就是从种红薯开始的。”梁洪涛回忆,为了能在东北种出口感甜糯的蜜薯,他从海南、山东、浙江引进了8种不同的红薯种苗,在村里辟出15亩地,用最“笨”的方法一遍遍尝试,花了3年时间筛选出两种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红薯品种,其中一种就是被誉为“薯界皇后”的烟薯25。

新品种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周边100多户村民陆续跟上步伐,合作社越做越大,不仅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推动了当地红薯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2016年,卸任村官的梁洪涛在阜新市彰武县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当地建立了红薯种苗研发基地。在彰武县政府的支持下,基地被纳入院县科技扶贫计划,对接上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资源。尽管创业初期赚不到什么钱,但公司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专门用于种苗培育研发。“种子是源,这块硬骨头,必须有人来啃。”梁洪涛说。

一场直播嗅出商机

四个半月领跑新赛道

线下市场稳定之后,小梁也曾试水互联网平台,但是屡屡碰壁。“一是农产品品种单一,二是运营人才缺乏,我们找过第三方来代运营,效果不是特别好,总之走了很多弯路。”

今年6月18日的一场直播,成为梁洪涛事业的转折点。当天,彰武县政府联合拼多多推出了一场公益助农直播,彰武县主要领导走进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代言。当时,梁洪涛也作为生产商受邀参与了这场直播活动,亲眼见证了60万网友的线上围观。

“这场直播带给我们这些创业者很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拼多多对农产品上行的强大推动力。”直播结束后,梁洪涛思考了几天,拼多多平台深耕农业领域,从产地直达消费者,如果能在这个赛道上跑一跑,不断优化仓储、物流等供应链成本,未尝不是一个新的机遇。

直播后的第一个月,梁洪涛招聘了专业运营人员,联系好了物流公司;第二个月,建立了自己的一件代发体系。8月末,沙泉薯甜官方旗舰店正式在拼多多平台上线,然而最初的销售量不尽如人意,每天只有几十单……梁洪涛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来研究运营规则。

经过近半年的运作,目前,店铺最高日销量已经达到4000单,线上销售总量已经超过15万单。10月,多多买菜在沈阳开城,梁洪涛成为最早的一批供货商,正式入局社区团购赛道。生活还在继续,拼搏远未停止。梁洪涛说,明年他要带领团队打造东北红薯的区域公共品牌,做敢于“啃硬骨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