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清河区聂家满族乡西老谷峪村的扶贫产业大棚里,工人们正在为种植的草莓疏果,望着眼前的扶贫产业大棚,西老谷峪村党支部书记张铁军感慨万千,这些大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9年,为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聂家满族乡准备在乡里选址,建立一处现代化产业扶贫大棚。得知这个消息,张铁军开启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他到村里涉及到土地流转的13户村民家中,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把建设扶贫产业大棚给村里带来的好处仔仔细细地说给村民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很多村民不理解,都认为无论挣多挣少,自己的地都要在自己手里,心里才有底。张铁军碰过钉子,也吃过闭门羹,但还是没有放弃。就在要与最后一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这户村民却反悔了,因为担心流转了自家的一级土地后,家里剩余的三级土地没有着落。张铁军先与该户村民签订了一份合同,自掏腰包,将这户村民家中剩余的三级土地承包了过来,之后,这户村民终于签下了土地流转合同。至此,西老谷峪村流转了38亩土地,现代化产业扶贫大棚落户村中。
去年,西老谷峪村7个长100米、宽12米、高5.8米的高标准扶贫大棚如期建设完毕,每个大棚面积约1200平方米。去年9月,大棚里开始种植草莓,7个大棚共栽种了17万棵苗,所得收益将全部用于全乡预脱贫的77名建档立卡户以及已脱贫但收入低于5000元的24名建档立卡户。大棚里雇用的工人都是西老谷峪村的村民,每人每天的务工收入约在100元左右,一年下来平均收入可达15000元左右。